101藝術新聞  /  文化電影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101藝訊 | 2015-09-22 12:44:29 | 分享到

  【101藝訊】由康文署電影節目辦事處主辦,資深電影人羅維明策劃的「世界電影經典回顧2015──道德焦慮‧波蘭電影」,將於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五日在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電影院舉行。節目將選映十四齣分別由八位波蘭導演:費利克斯‧佛克、安妮茜嘉‧賀蘭、菲臘‧巴勇、奇茲斯托夫‧奇斯洛夫斯基、皮ʊ特‧安德魯耶、真祿斯‧奇楚斯基、利薩‧布嘉斯基及芭芭拉‧莎斯執導的道德焦慮電影。圖上為《摔角手詠嘆調》(1979)照片。

  為配合電影放映,節目策劃羅維明將聯同影評人鄭傳鍏及家明,於九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時三十分在資料館電影院主講以「道德焦慮‧波蘭電影」為題的座談會。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此外,電影節目辦事處將舉行三場大師研習班,讓觀眾進一步認識波蘭電影與當時的政治和文化的關係。十月三日的「在荒誕的世界找尋意義:不妥協的藝術有可能嗎?」、十月十日的「鐵幕時期波蘭電影與波蘭政局文化」及十月十七日的「幽尋遠去不可極 ── 七十年代波蘭電影的存在焦慮和倫理反思」,分別由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影評人劉偉霖及朗天主講。所有研習班於下午二時三十分在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會議室(二)舉行,粵語主講,每堂費用八十元。

  七十年代,波蘭的知識份子與工人聯手,團結工會登上歷史舞台,電影工作者也透過鏡頭發掘小人物面對理想與現實衝突的困境,一系列探討當下社會問題的寫實電影被稱為「道德焦慮電影」。這些電影的場景多是遠離權力中心的邊遠小城,並往往以隱喻表達對現實的批判,形成一種獨特的創作風格。除了兩位成名已久的大師華意達和贊祿西,這場電影運動也孕育出不少名噪一時的年輕導演,包括佛克、賀蘭和奇斯洛夫斯基等,對波蘭以至世界影壇影響深遠。

  費利克斯‧佛克是道德焦慮電影的領軍人物之一,亦是華意達X電影創作小組的成員,其成名作《主持人》(1977),獲1979 年芝加哥國際影展金匾獎。片中小城的娛樂世界匯聚麻木的官僚和充滿機心的藝人,晚會司儀為了得到電視台主持之位不惜出賣好友和情人,藉以展示社會貪腐的一面。佛克的另一主要作品《機會》(1979)描述兩個教師因信念不同而引發衝突的故事,導演以學校比喻社會,批判教育機構為求爭勝不惜放棄人文理想,折射波蘭時局。影片奪得1979年波蘭影展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編劇及1980年瑞士盧卡諾影展人道精神獎(特別表揚)。喜劇《資本,或波蘭發達秘笈》(1989)則諷刺人人想發達的瘋狂,講述大學教授在美國講學兩年後回國,發現波蘭已變成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老朋友和同學都做起生意,教授於是棄文從商,但其生意頭腦竟不如讀小學的兒子,道出種種荒謬的笑話。

  安妮茜嘉‧賀蘭曾擔任電影大師贊祿西和華意達的助導,同時為一些身處國外的波蘭導演撰寫劇本。她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地方演員》(1978),以女性觸覺為道德焦慮電影加添不同的視點,並奪得1979年波蘭影展最佳女主角。故事描述某地方劇團排演波蘭十九世紀文學名著《解放》,男主角在藝術追求上的挫折和對生活的失望,令他與妻子的關係緊張。電影反映了藝術創作者在當時波蘭社會所承受的現實焦慮。《狂熱》(1980)是賀蘭移居國外前最後一部波蘭電影,講述革命組織流傳一枚從秘密工場取走的炸彈,但一場熱血革命最後歸於虛無,有人受不住壓力精神崩潰,也有人失手被捕,命喪刑場。影片榮獲1981年波蘭影展金獅獎及1981年柏林國際影展最佳女主角銀熊獎。

  菲臘‧巴勇的電影以抽空社會問題的文藝作品為主,並憑首作《摔角手詠嘆調》(1979)奪得1979年波蘭影展最佳新導演及1980年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影展最佳新導演(特別表揚)。故事取材自二十世紀初著名大力士薛史可的事跡,主角參加流浪藝人的假摔角比賽而入行,卻因擊敗受歡迎的明星選手被班主趕走。他其後在世界各地的擂台打響了名堂,但一場至死方休的決鬥,卻令事業走向終點。電影除了展示這位愛好歌劇的大力士的角鬥生涯,也呈現馬戲班、舞場、電影等世紀末娛樂如夢似幻的氛圍。

  奇茲斯托夫‧奇斯洛夫斯基是上世紀末為人熟悉的波蘭導演,他的劇情片《影迷》(1979)得到多個國際影展的肯定,令他成為道德焦慮電影運動中的重要人物。片中的新任父親為了紀錄女兒成長購買攝影機,漸漸迷上拍攝不同題材的電影,最後卻失去身邊人的支持。電影以業餘紀錄片的世界,反映波蘭以至整個東歐的電影創作和審查問題,囊括1979年波蘭影展金獅獎及1979年莫斯科國際影展金獎和國際影評人聯盟獎等獎項。《盲打誤撞》(1981)的劇本結構精巧,帶出醫科生追趕火車而延伸的三種命運選項,成為建制精英,或是活躍的異見人士,還是結婚生子。電影獲1987年波蘭影展銀獅獎和最佳男主角。承接《盲打誤撞》的形上主題,《無始無終》(1984)是結合心理劇、法庭劇和鬼片的跨類型之作,也是奇斯洛夫斯基改變寫實風格的轉型作品。片中擅長政治官司的律師猝逝,由多年不碰政治的老師接手他留下的官司,遺孀則從其遺物中發現丈夫未知的一面,更覺難捨難離。

  皮ʊ特‧安德魯耶在1975年參與創建波蘭電影人協會並擔任首任主席。他在學時期的短篇作品已經引起外界注意,其首部劇情長片《最後勝利》(1979)被列為道德焦慮電影之一。電影講述前波蘭拳王想在一個靠維修火車維生的小鎮建立業餘拳擊會,並訓練年輕人柏加成為拳手,而柏加則希望通過拳擊找到更好的前途,但他很快便發現拳擊世界充斥覑造假和欺騙。影片運用風格強烈的影像捕捉鐵路車廠和擂台世界,並透過動作場面增添官能刺激,榮獲1979年波蘭影展最佳剪接。

  真祿斯‧奇楚斯基被視為「道德焦慮電影」一詞的發明者,他的首作因無法通過電檢而押後公映。與首作相近的第二部作品《功夫》(1979)同樣描寫個人在體制下遭不公對待的故事。片中的工程師經常批評廠方,得罪高層,其後因與工廠警缳爭執被藉詞開除。他在舊同學的協助下,雖得以復職,卻並未因此而走出死胡同。影片奪得1979年波蘭影展最佳新導演和影評人大獎及1980年瑞士盧卡諾影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利薩‧布嘉斯基在華意達X電影創作小組完成首部劇情長片《女人、女人》(1979)。故事圍繞兩個任職服裝廠的好朋友,因引進新科技一事發生衝突,其中一位更被去職。兩人最終雖各有成就,多年後重遇未知如何面對尷尬。《冷對千夫指》(1982)講述史太林時代秘密拘捕逼供的故事,展示秘密警察制度的荒謬。電影於1989年波蘭變天後才得以公映,並勇奪世界各地多個影展的獎項,包括1989年波蘭影展觀眾獎和影評人獎、1990年波蘭影展評審團特別獎、1990年芝加哥國際影展最佳電影銀雨果獎、1990年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

  芭芭拉‧莎斯執導的作品多以女性命運和性別角力為主題,有別於其他波蘭導演的政治化取向。改編自波蘭女性文學的《城北女子》(1985)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四個小學畢業的女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的成長故事。影片以華沙的諾禾利普基區做舞台,在刻劃女性命運的同時,也呈現世紀初的波蘭風情畫。

  《無始無終》為三級影片,只准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觀看。所有影片為波蘭語。《狂熱》、《盲打誤撞》和《冷對千夫指》設中、英文字幕;其餘影片只設英文字幕。

  電影及大師研習班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電影票價五十五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及一名陪同的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

101news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