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文化電影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101藝訊 | 2017-09-10 13:01:43 | 分享到

   【101藝訊】影片由13齣短片集結而成,女主角姬蒂白蘭芝,分別在13齣短片中詮釋13種人格,從一名女主播到一個無家可歸的男人表演獨白,其中包含20世紀藝術運動的宣言。以這13部短片大膽的對現今社會中的藝術家提出質疑「這些激昂的宣示,對於現在的我們還是一樣激勵以及符合現況嗎?」導演將上述各種不同流派風格的藝術宣言重新剪輯組合,探討每一個不同宣言的實現因素與政治意義,如達達主義(Dadaists)、激浪派主義(Fluxus)、國際情境主義(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未來主義(Futurists)、逗馬 95(Dogma 95)的經典作品,以及個人藝術家、建築師、舞者的靈感泉源。

  導演朱利安羅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是德國裝置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專注探索視覺裝置藝術超過20年,曾多次獲邀於世界各地作巡迴展現。其2005年的作品 Clown 通過並行的三個屏幕影像展現出一個孤獨的探索者慢慢走向森林的圖景。2013 年的作品 Deep Gold 講述了衣冠楚楚的男主角無意間闖入了禁酒時代中一個紙迷金醉的酒館。該作品目前正在北京中央美術館《時間測試:國際錄像藝術研究觀摩展》中進行展覽。

創作因由

  導演表示自己在高中時代,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藝術家的各種宣言,而這些宣言不只出自藝術家手筆,也有些出自政治家、女性主義學者、電影人、建築師、劇場工作者等等。所以閱讀宣言可謂導演朱利安的一個興趣。他曾經表示作品的創作意念,一方面是向這些宣言致敬,因為這些意念某程度上已被遺忘了,又或者這些創作者的思想,已經被他們作品鋒芒蓋過了,所以他嘗試理解他們的理念,再想想有沒有辦法再度應用他們的思想。要是我們仍能借鑒於這些意念,那它們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朱利安剛開始這個作品的時候,原本只是研究一些女性主義課題,然後看到一位曾經過着瘋狂生活,最終搬到埃及並信奉回教的法國未來學家Valentine de Saint-Point的兩則宣言,包括她寫過非常具爭議的女性主義宣言「慾望是股原動力」時,自然想起早前已經認識的姬蒂白蘭芝,他們一直都有共識要一同創作。而姬蒂在大學時是專攻美術史,對這些宣言亦有部分認識,認為宣言是:「一種對未來非常正面,而且是以創作為終極目標的想法,一種可能在現今社會已經不再存在的澎湃生命力。」所以姬蒂與朱利安一拍即合,開始了這個非常具玩味的《反藝術宣言》。

  導演稱自己開始編輯這些文字是將不同的宣言組織成可以用來朗讀和表演的新段落,將一位藝術家的句子打斷,與另外一位藝術家的話結合在一起。也許這種拼貼的方式對於原始文本顯得有點不尊重,但導演個人很喜歡這種通過收集不同的觀點來建立對話的方式。因為這樣的風格好像讓自己進入了不同藝術家的思維模式。他說:「他們的宣言不僅僅是改變藝術——最終也涉及到整個世界——的文字;也是他們尋找個人身份的歷程和證據。」

由藝術館到電影院

  導演創作這個作品是就知道應該需要製作一個電影版本去資助整個計劃,因為有某些電視台如德國的BR,是一個喜歡播放藝術電影的電視頻道,他們對這個作品非常感興趣,但為了可以在不同媒介上播放,必須要剪輯一個藝術館以外的版本。當朱利安得到了姬蒂的許可之後,便著手去製作一個電影版本。

  導演表示他這個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宣言,而它其實可以以任何形式去表現。電影中他套用了電影大師盧尚‧高達的其中一句:「不要理會從哪裡取材,只要理會它可以帶你去到哪裡。」導演覺得這個電影版本的《反藝術宣言》可以令到他的作品去得更遠,因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作品本身可以接觸到藝術愛好者的觀眾層,當姬蒂的參與當然也會令到更多人可以接觸到他這個作品。但他認為姬蒂白蘭芝有能力去演繹他這個作品給大眾欣賞:「這樣比只能親身到藝術館、閱讀館展覽來得有趣多了。」

藝術的實驗性與可能性

  導演表示剛開始以為編輯一個電影版本很容易,並預計在短短兩三個星期內完成這項工作,但是最終卻用上將近一年的時間。因為裝置藝術與電影其實從整個概念到表現手法都是迥異的概念,導演不得不忘記他在博物館安裝了甚麼,一切必需由零開始,當是一個新的作品般去創作。導演指出:「電影更像是一場冒險般的旅行。」他雖然創作這個裝置藝術的時候都是和電影製作人一起合作,但電影確實是一個新領域。導演需要回到原來拍的素材,從頭開始,做了很多實驗。

  首先他試圖找一個有意義的結構。一開始他也打算按時間順序排列,每個場景的長度相同,但因為不同於裝置藝術,這樣的話會變得很沒趣,所以他想到將130分鐘的片段,透過剪接幾乎無縫地連接在一起,不再是姬蒂白蘭芝不同的造型角色的獨立短片,而是把這12個章節相互交織在一起。導演表示他知道這個處理手法都會刺激很多人,但他表示:「我正正就是喜歡這一種離經叛道,故意去質疑和解構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而《反藝術宣言》是電影敘事方法的解構者和質詢者。」這部電影的出發點是,剝開溝通中最容易被誤解的語言,再把當中的真正意思,用非語言方式表達出來。過程中文本會被逐漸淡忘,最後一個新的意念就會誕生。

  另外,導演還嘗試在電影版本中加入宣言作家的名字和宣言的標題,但這些似乎都難以避免地中斷了觀映時的想法和畫面構圖,而導演認大多數觀眾即使有正確的文字提供,也不會改變到他們對這套戲的觀感,所以導演在剪輯的過程做了很多沒有在電影顯示出來的實驗。

  這個作品有一個特別最震撼的地方,裝置藝術中有12個屏幕,同步播出10.5分鐘的片段,而每一段的最尾都是姬蒂白蘭芝面對鏡頭說話,可以想像到12個屏幕的臉都同步直接與觀眾說話,好像打破了第四道牆,而導演更加以先以鋼琴特定了一個音高,把姬蒂白蘭芝最後一段宣言和諧融入這個空間,這是裝置藝術中最牽動觀眾情緒的地方。為了重現這個震撼程度,電影結尾部分將12個畫面一同放左銀幕,同樣是希望姬蒂白蘭芝與觀眾的直接互動。

諷刺 x 讚賞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人一方面覺得被這些朗讀式的宣言騷擾,因為傳達的語氣使他們聽起來像是自以為是的,醉酒的吶喊。另一方面,這些宣言即使充滿對時代的控訴同時卻也充滿文字的詩意。

  導演則表明自己很佩服這些宣言的作者。首先,他們都分享,為生活中某種聲音而發聲,單單看這些文字會覺得他們非常不安,言論充滿攻擊性和破壞性。但是當他試圖找出他們所屬的地方及時代,才發現更多他們希望破舊立新的原因。導演就:「當我剪輯這些宣言的時候,以拼貼(collage)的方式展現出來,我想像自己正在他們之間的討論。就像他們有點醉酒,扔出各種各樣的想法,所以我不一定總是同意一切。」而導演選擇用一個戲謔諷刺的方式去把每一個藝術家的宣言打斷,表示:「如果電影中有一些嘲弄的話,看起來我正在玩這些重要的藝術家。我知道幽默對藝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經常假裝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但這一切都是相反的。」其實是嘗試理解他們的理念,再想想有沒有辦法再度應用他們的思想,並說:「當所有這些文本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作為觀眾的你們其實也很忙碌。」

  另一個大的發現就是所有這些宣言的作者,不論是藝術家或是政治家,他們的寫作都是非常美麗。導演通過塑造這些宣言的拼貼,感覺:「在這一切的憤怒中,寫作和思考都多麼的美。」認為這些文字都可能是政治和藝術的訴求,即使憤怒的抗議也是純粹的詩歌,

姬蒂白蘭芝的挑戰

  由於姬蒂白蘭芝只有11日的時間拍攝這個作品,但有12個場景,13個造型,而且每一個場景都極具挑戰性。姬蒂並沒有時間為劇本做準備,所以工作人員要有技巧地給她劇本。例如有一場戲是她在飯桌前以一段普普藝術宣言禱告表示恩典時,其實他們是將iPad隱藏在碟子下。而且因為有多個造型,她也不得不練習不同的口音,有時需要每天拍攝兩個造型的片段,如新聞記者和流浪漢就是同一天拍攝的,而導演拍攝的時候一直驚嘆姬蒂的表現:「我無法想像另一位演員能夠做到這一點。」

  這部電影中最有趣的一段是,姬蒂白蘭芝飾演一位木偶師,並創造了一個像她一樣的木偶公仔。她和木偶的互動十分流暢,導演一樣非常欣賞這段戲,他跟姬蒂白蘭芝說:「當你完成那場戲的時候,幕後人員都在背後打探,妳是在哪裏學懂操作木偶的技巧?」然後她說:「我想我是在表演前2分鐘前學會的。」

  這件作品充分發揮了姬蒂白蘭芝的百變本色,姬蒂在其中一個訪問形容自己的表演是:「就好像是通過不同人的生活來享受生命一樣。」加上,這些宣言大都由男性撰寫,卻借當代的超級女演員的口念出來。這些獨白表現語言在不同的人物口中產生不同的意義,《反藝術宣言》其實是要觀眾反思過歷史上性別、社會和政治背景對藝術的產生的影響,而姬蒂自己覺得這個作品:「女性的聲音會讓整體表現更強烈,讓女性主義得以彰顯。」【101】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