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舞蹈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101專訊訪問 | 2014-11-01 00:00:00 | 分享到

  【101記者台北報道】被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形容為「迷人的氣質、時代改編名著的典範、香港最優秀的標竿舞作」的《舞.雷雨》明晚(31/10)將於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廳演出。舞蹈家邢亮、梅卓燕今天和藝術團隊進行最後排演外,並接受本新聞網站獨家專訪。梅卓燕及邢亮均相信作品能給觀眾帶來衝擊及共鳴,事實上,這股衝擊已成功撼動作品中飾演蘩漪的舞者華琪鈺,她說:「舞蹈生命出現了不一樣的轉變!」據悉,是部作品已獲中國國家大劇院邀請明年到北京公演。

  相隔兩年,梅卓燕表示再次在排舞室和眾舞者排練《舞.雷雨》時,仍然覺得十分震撼和感動,在一小時十五分鐘的演出過程,作品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張力超乎她的想像,面對處理這次第三度重演,她認為,最大的意義在於挑戰觀眾對當代舞的認知和規限。她解釋:「當代舞對普遍觀眾而言,是很詩意和抽象的,他們內心很抗拒一些線性很重的故事內容,因為如果作品過分強調敍事性,就會淪為某類型的啞劇風格,對支持當代舞的觀眾是很難接受。不過,《舞.雷雨》在這方面卻成功地取得藝術上的平衡,打玻了這種固有禁忌。」

  談到與邢亮和鄧樹榮的合作經過,梅卓燕表示,最初的創作過程是她和邢亮二人將舞蹈內容編好,然後再找鄧樹榮以專業戲劇角度去整合分場之間的演出張力。過程中,各人對於「蘩漪飲藥」的畫面有不同的見解,用了較多時間討論才決定現在的呈現方式。她還透露,作品已被中國國家大劇院邀請明年在北京公演,對於作品能夠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任院長曹禺先生扎根的地方演出,梅卓燕有種莫名的感動,但是,由於須要籌募經費,能否盛行仍是未知數。

  邢亮對於是次台灣演出的看法,他認為由於台灣整體社會對文學作品認知度較高,故此對以舞蹈來演繹《雷雨》的看法相信會有很大的思考和共鳴。《雷雨》走過八十個年頭,邢亮指它的社會性仍然影響深邃,他表示:「由於資訊網絡流通,現在社會的複雜性比起八十年前更大,但是,人們對自由的追求根本沒有改變過,《雷雨》所有角色都是有這種衝破現實制肘的欲望,過程中我們看到自己的勇氣、軟弱、抵抗命運等種種與生俱來的人性,所以,現在劇本亮點就在於此。」

  邢亮回想在首輪排練時,令他最為懊惱的是如何處理「蘩漪飲藥」的畫面,當時他認為根本無法透過舞蹈語言去反映蘩漪內心的複雜性,那種被威迫利誘的處境,幸好梅卓燕和鄧樹榮嘗試運用戲曲元素的調度方式處理,才能夠有現在的舞台效果。談到鄧樹榮,邢亮認為他研究的「前語言」形體對於舞者而言有很大的警醒作用,舞者在演出時不再只是追求動作的準確度,而是由內而外的動作變化,強化了舞者演繹動作時的厚度和深度。

  舞者華琪鈺對於被藝評界人士形容為曹禺筆下蘩漪的化身,她既喜且憂。她表示,面對於這種評論雖然感到欣喜,不過,冷靜下來卻擔憂由於自己演繹蘩漪太有感染力,導致往後演繹其他角色時觀眾會對號入座,對蘩漪的影子揮之不去。所以,她要不停警惕自己不要落入這種心態,不斷要對自己提出要求,尋求自己在舞蹈上的可能性。對於再次獲得香港舞蹈團答應給她參與演出,她表示萬分感謝舞團的安排,因為在演繹蘩漪這個角色時,她感受到自己舞蹈生命出現了不一樣的轉變,對往後的舞蹈生涯有很大的啟發和思考。

  談到轉變,華琪鈺近年初為人母,兒子對她的舞蹈路途起了積極作用,她表示:「產後我休息了一年,在這段日子不斷思考自己和舞蹈之間的關係,結論是我不可以被母親這個身份制肘自己,影響自己對舞蹈的追求,所以,不斷提醒自己舞者和母親是要切割開來,我仍然是專業舞者,不會因為母親這個身分而影響自己對舞蹈藝術的態度,不管在技巧上、形體上和心理質素上也應該尋求突破。」她補充,兒子的出現令她感受到母愛的偉大,這種經驗是幸福的,也可以令自己在拿捏角色心理層次上有不一樣的思考空間。華琪鈺不諱言表示,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內歛的人,不願主動表現出自己的情感,當面對壓力時是會獨自承受,所以,她很理解蘩漪的處境和感受。至於,蘩漪那股高貴和傲慢的氣質,梅卓燕和邢亮均認為華琪鈺骨子裏散發著,是演繹蘩漪的不二之選。

  《舞.雷雨》在2012年香港首演之後可謂獲得空前成功,獲得輿論一致激賞,翌年作品還拿下香港舞蹈年獎三項大獎。香港劇場界人士更認為作品成功展現鄧樹榮既能將不同藝術元素揉合起來,更盡顯他研究的「前語言形體」。作品裏,鄧樹榮把舞蹈、無言劇場、服裝及布景設計等元素結合,並使六位舞者實踐其前語言的形體,當中包括:空間位移、臉部表情、眼神、肢體動作、呼吸、聲音及軀體來成為角色最有力的表達工具,充分彰顯那種「沒有語言就是最大簡約」的狀態,來呈現這齣面世80年的文學經典。

  「香港週2014@台北」為「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在台北推出的第三屆系列活動。過去兩屆,「香港週」分別以「文化創意」和「傳承與創新」作主題,今年以「香港民俗文化‧文學足跡」為主題,透過各式各樣活動來向台灣觀眾展示香港文化的創意能量。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副主席暨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召集人毛俊輝表示:「民俗文化及文學作品,是一個地方的精神內涵極度精煉的體現。我們希望進一步將台灣民眾帶進香港人的生活及文化核心,了解我們共同的緬懷和盼望。」

101news│攝影:101 隨團記者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