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藝訊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新聞部 | 2024-10-19 18:17:50 | 分享到

施政報告│增強文化自信 打造旅遊新面貌

        【101報道】香港特首李家超周三(10.16)公布的施政報告,除特別點名向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追數」盡快交「功課」外,說明未來一年的香港經濟發展之一是「無處不旅遊」,並將文化藝術包括其中。但報告及局長事後的記者會上,並未詳細交待文化藝術如何在整個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較去年施政報告的具體內容有別。

        香港被中央政府設定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位置仍舊出現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亦重複文體旅局去年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涵蓋的四個發展方向包括推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發展、弘揚中華文化等。西九文化區仍舊是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及舉辦盛事地標,不過,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別提到即將投入營運的啟德體育園亦將成為另一個舉辦盛事的重要場館。發展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仍舊由西九肩負,並要進一步擴大,兼營造藝術品交易生態圈,建立高端私人藝術藏品儲存、修復和展覽設施。

        特首力求推進香港經濟發展,施政報告以「打造文化自信」為分題,述明要「打造香港旅遊新面貌」,以創新思維模式打造香港成為世界各地旅遊人士首選旅遊的目的地,故將會利用香港的豐富和獨特的資源如維港、島嶼、文化、美食、生活時尚和歷史建築,再結合科技、動漫、演藝和影視文化等優勢做到「香港無處不旅遊」。不過,施政報告中並沒有詳細交待文化、動漫、演藝和影視在當中扮演的角色及發展方向,以便業界的持分者策劃未來。「香港無處不旅遊」的整個發展策劃將由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領軍出任「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的組長,並非由掌管文化、旅遊的文體局局長楊潤雄或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負責。

        鑑於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及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大會上點名要求楊潤雄盡快提交《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後,成為輿論熱話。楊潤雄(圖上)在翌日的記者會被記者追問有關問題時,楊潤雄多次表示個人並未感到有被「催迫」的感覺。但他承認相關《藍圖》較原訂時間提交延誤,解釋是因為藝文界的意見和社會經濟變化,要大規模修改當中建議。他相信修改後的藍圖能為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指出方向,相關措施能為業界發展帶來正面影響及幫助。他又謂,該局會緊跟行政長官指示完成有關工作。

        文化評論人曲飛在接受《香港電台》第四台演藝文化節目訪問時認為,香港的文藝發展欠缺一些標誌性的領軍人物,對於「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發展方向,他建議香港政府除在十八區選出本土的美食作為招徠術外,宜尋找每區自身的文化藝術特色。他說,香港的歷史足以成為每區自身有的好故事。

        他且認為,香港要吸引海外遊客到訪必須要認定自身的特色,更須知不同訪客的喜好。他分享謂,遊客喜歡食及景外,其實他們更喜歡「聽故事,睇靚嘢」,文化藝術更是「生活的一部份,每間屋隨隨便便都掛有幾幅畫,一個月入劇院至少一次」,所以,香港政府若能把香港好的文化藝術作品,無論製作規模大細,只要透過不同渠道與表達模式往外推廣,再配合不同具特色的活動舉辦,定能吸引不同的海外遊客到訪。

https:// 施政報告內容(全文)

施政報告文化藝術部份如下:

六、 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多元經濟

( 一)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融合文體旅發展 121 – 133

121. 本屆政府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統整文化、創意產業、體育及旅遊融合發展。為提升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政府銳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提升文化軟實力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122 – 124

122. 文體旅局去年就制訂《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徵詢藝文界意見,涵蓋四個發展方向:推動多元及國際化的文化藝術發展、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和推動產業化發展。文體旅局稍後將諮詢文化委員會,並在今年內公布。

123. 「文創產業發展處」今年6 月成立,透過產業導向推動業界發展,包括:

(i) 「創意智優計劃」將培育更多具產業化潛力的文創項目,加強跨界別合作,引進市場資源,助業界開拓商機;
(ii) 推動更多香港和海內外文創產品加入「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促進跨界別交流合作和商業配對,推進文化知識產權交易和轉化;及
(iii) 把全新旗艦「香港時裝設計周」發展為年度盛事,打造香港成為亞洲時裝設計中心。

強化西九文化區長遠產業發展 124

124. 西九文化區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項目之一。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會領頭建設香港文藝創意產業鏈,推動文創旅遊,並透過多元創新的產業化建設,優化財務可持續性,包括︰

(i) 進一步擴大香港藝術品交易優勢 —— 推動建立完整的藝術品交易生態圈,建立高端私人藝術藏品儲存、修復和展覽設施;

(ii) 推廣文化區為國際文創商業盛事場地 —— 西九文化區有超過20 個活動場地可舉辦不同類型盛事,加大力度招攬國際文創和商業盛事在文化區舉行,帶動更多遊客訪港,刺激消費;

(iii) 加強文化藝術創意項目產出 —— 以商業原則籌劃和策展在本地或海內外長期公演和展出的表演藝術和展覽項目,並擴大文創產品銷售渠道;及

(iv) 打造文化區成為必到文創旅遊地標 —— 推出更多特色體驗活動,並聯同香港旅遊發展局(旅發局)加強全球宣傳,吸引更多旅客。

增強文化自信 打造香港旅遊新面貌 129 – 133

129. 我們會以創新思維打造香港成為首選旅遊目的地,利用好香港豐富和獨特的資源,例如維港、島嶼、鄉郊、文化、美食、生活時尚和歷史建築,結合科技、動漫、演藝和影視文化等優勢,做到「香港無處不旅遊」。

130. 文體旅局今年內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藍圖2.0》),其中重點涵蓋推動文化、體育、生態及盛事等方向,範疇包括:

(i) 開拓生態旅遊 —— 我們會發掘更多特色郊外和海岸旅遊路線並完善配套,如印洲塘跳島遊;加快建設「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發展前南丫石礦場用地為休閒度假和戶外康樂地帶;及發展尖鼻咀和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等;

(ii) 開拓中東和東盟旅客客源 —— 我們會積極推動社會各界提升相關旅遊配套,締造對旅客友善的環境,包括在機場提供阿拉伯語資訊和鼓勵的士車隊以阿拉伯語提供車隊服務資訊,整合提供清真食品的餐廳名單,鼓勵更多商業機構提供合適的設施,例如在酒店內提供禮拜設施,並加強人員培訓,加深他們對接待不同文化背景旅客的認識;

(iii) 拓展具特色旅遊產品 —— 在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前南丫石礦場和紅磡站臨海用地項目推動遊艇旅遊;積極推動熊貓旅遊、賽馬旅遊等。文體旅局將推廣沙頭角文化生態旅遊路線產品;保安局亦會在今年內把沙頭角開放計劃的每日旅遊限額提升至3 000 人,及透過人面辨識科技,讓在中英街居住和工作人士試
行「無感」暢通方式進出中英街,並會研究應用相關科技配合未來開放中英街的旅遊發展;

(iv) 發展盛事旅遊經濟 —— 財政司副司長領導的「盛事統籌協調組」將繼續主動出擊,吸引不同盛事在港舉行,既重質亦重量,拉動零售和酒店業。我們會推動灣仔北會展站上蓋和紅磡站周邊臨海及碼頭用地的發展,提供活動場地,打造成新地標;

(v) 鞏固傳統旅遊吸引力 —— 旅發局會制訂十八區美食指南,舉辦美食盛事,推廣地區美食。文體旅局亦將在公布《藍圖2.0》時一併公布郵輪旅遊發展行動計劃,提升啟德郵輪碼頭作為母港及會議展覽和活動場地的功能;及

(vi) 推動智慧旅遊及提升旅遊業服務質素 —— 旅發局會加大面向本地和外地旅客,發展和推廣更多具香港特色的旅遊項目,並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提供一站式支援和景點推介。我們亦會推出嶄新傑出服務獎勵計劃,深化落實「好客之道」。

( 二) 繼續生效的2023 年《施政報告》指定項目指標

愛國主義教育

繼續推展愛國主義教育:
• 每年舉辦不少於50 項推廣中華文化及歷史的活動;及
• 每年舉辦一個以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展覽。預計上述措施的每年參加人次合共不少於700 000。(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為推動文藝創意產業發展:

• 由2024 年起,文創產業發展處每年推動60 個業界考察團、海外展覽及展演活動,協助香港文創產業在內地及海外市場進行商業洽談及展演,開拓更多商機;
• 由2024 年起,每年資助約50 個「創意智優計劃」項目;
• 在2024 年底前推出「歐亞文化交流電影製作資助計劃」,目標在2025 年第一季批出四個合拍電影項目,包括最少一個來自歐洲的
項目;及
• 由2024 年起,每年舉辦「香港時裝設計周」,吸引最少40 000 名現場參加者和500 000 網上觀看次數。(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21. 繼續推行《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以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包括以下方案:

第一階段(2022-2027 年)
• 預計表演場地的座位總數將會由30 000 個增至34 000 個( 增幅13%);及
• 預計表演場地的每年平均入場人次將會由約300 萬增至約340 萬(增幅13%)。

第二階段(2027-2032 年)
• 預計博物館數目(包括正在籌劃的)將會由15 間增至不少於20 間(增幅超過33%);
• 預計博物館的每年平均訪客人次將會由500 萬增至900 萬(增幅80%);
• 預計表演場地的座位總數(包括正在籌劃的場地)將會由30 000 個增至約50 000 個(增幅67%);及
• 預計表演場地的每年平均入場人次將會由約300 萬增至約500 萬(增幅67%)。(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101news Photo GIS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