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101書架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撰文:曲 飛 | 2013-05-31 14:03:32 | 分享到

張愛玲(1920-1995),有人說她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張愛玲除了文學成就外,她的顯赫家世也對讀者甚為吸引,她晚年寫的《對照記》特別想追根溯源,在美國自己的房間裡整理着一些老舊發黃的照片,回憶着大洋這邊曾經的顯赫與破敗、粉紅與暗灰、甜蜜與悲涼。結果編成《對照記─看老照相簿》的袋裝書,雖然書文字不多,不過是張愛玲首度披露的自傳式圖文集,書中所羅列的照片,都經過她親自篩選,從童年、青年到中年,每張照片並配有張愛玲特殊風格的說明文字,充分展現她不同時期的心情與風貌。

倖存的照片

書本首頁張愛玲已經向讀者說明她的心情: 「三搬當一燒」,我搬家的次數太多,平時也就「丟三落四」的,一累了便精神渙散,越是怕丟的東西越是要丟。倖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內,藉此保存。此書主要收藏了照片五十四張,大部分是張愛玲自己的個人照以及她與家人朋友的合照,除此之外,最多的就是她祖父母的照片。張愛玲自己在書中說:「……滿目荒涼,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所以在這裡佔掉不合比例的篇幅。」張家三代,張愛玲的母親及她自己的婚姻都是很不幸,張愛玲的兩任丈夫胡蘭成及賴雅在這本《對照記》中沒有留下任何相片或文字。她曾經說過《對照記》取捨照片的唯一標準是怕不怕丟失,也許她最怕「丟失」的大概還是婚姻家庭,是夫妻在一個屋簷底下過日子,是一家人一起走過風風雨雨,是那個「家」。她祖父母在南京生活的大宅子因此成了她晚年溫暖的回憶,也給了讀者無窮的想像空間。

文字外的「餘韻」

看到書中的第二張照片和最後一張照片的張愛玲,對筆者來說是特別百感交集,因為清晰可見約三歲的她和晚年的長相作強烈對比,書中對第二張照片的描寫是: 「面團團的,我自己都不認識了。但是,不是我又是誰呢?把親戚間的小女孩都想遍了,全都不像。倒是這張藤几很眼熟,還有這件衣服─不過,我記得的那件衣服是淡藍色薄綢,印着一蓬蓬白霧。T字形白綢領,穿着有點傻頭傻腦的,我並不怎麼喜歡,只感到親切。隨又記起那天我非常高興,看見我母親替這張照片着色。一張小書桌迎亮擱在裝着玻璃窗的狹窄的小洋台上,北國的陰天下午,仍舊相當幽暗。我站在旁邊看着,雜亂的桌面上有黑鐵水彩畫顏料盒,細瘦的黑鐵管毛筆,一杯水。她把我的嘴唇畫成薄薄的紅唇,衣服也改填最鮮艷的藍綠色。那是她的藍綠色時期。」

作家李碧華對此書的感覺是:「此批倖存的老照片,不但珍貴,而且頗有味道, 是文字以外的『餘韻』。捧在手中一頁頁的掀,如同亂紋中依稀一個自畫像:稚雅,成長,茂盛,荒涼……」哪管你是「張迷」與否,都值得一看。

(原載《大公報》2013年5月27日B08版)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