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101書架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撰文:曲 飛 | 2013-06-06 13:00:52 | 分享到

應屆長洲太平清醮結束不久,好友向筆者查問有關香港神功戲的由來,於是推薦她在書局買本陳守仁著的《神功戲在香港 --- 粵劇、潮劇、福佬戲》。此書不管你是否熱愛戲曲藝術,它絶對是一本難得的文化記錄書,因為此書的研究是把戲劇跟宗教儀式、祭祀習俗結合起來。這研究方法其實由英國希臘學家珍‧夏理遜(J.E. Harrison)早於於一九一零年首次提出。她的看法對後代學者起了很大的啟發。作者陳守仁秉承了上述觀點和深受採風的影響,長年累月地在香港各社群,用圖像和文字記錄他們酬神的活動,主要是神功戲的演出,並分析神功戲的種類,粵、潮及福佬劇神功戲的演出習慣,社群與戲班宗教的儀式、習俗與禁忌,神功戲籌辦的具體情形等,資料彌足珍貴。

由於香港鄉村的結構以宗族為主,具有中國明清時期華南同族農村的普遍特點,是以本著作的研究成果,又可代表華南神功戲的共通命題,具有更廣泛的應用範圍。此書目錄以七大篇章組成:神功戲的類別、神功戲演出劇種、戲班信仰及神功儀式、例戲的演出、正本戲的演出、神功戲的籌辦、神功戲與香港文化。而在第一章的「第三類神功戲:太平清醮」正是友人向筆者提問的答案。

書中提及太平清醮與神功戲的由來,主要打醮是道教的重要儀式,舉行的目的是為了還願、酬神及祈求消災解難。在香港常見的打醮有盂蘭節打醮及太平清醮,都是由幾位道士所主持的多項儀式所構成,方法主要是透過陳列供品受祭祀鬼神及向天宣奏願文,以達到醮會的預期目的。太平清醮與盂蘭節打醮的分別是後者的目的在還願及酬神,而前者則在祈求消災去厄。「清醮」的「清」字有淨化的意思,在過去一段日子保佑地方太平和清淨。

新界許多歷史悠久的村落,都有定期舉行太平清醮的活動,有些地方每三年舉行一次,有些則每五年、六年、八年甚至十年才舉行一次。每鄉當遇上有建醮盛事,地區領袖便會積極籌備,通常會成立一個建醮委員會,撥款請道士設壇作法。醮期中亦會舉行神像遊行、會景巡遊、搶包山等活動,也有於建醮期間演劇酬神。醮期內整條鄉村齋戒奉神。有些移居海外的鄉民也會專程回鄉參加這項盛事。

神功是指為神做功德。平日的燒香、拜神、修建祭壇或廟宇的活動,都屬於神功活動;在一些大型的神功活動中演出的戲曲,就稱為神功戲。這些戲曲演出通常是整個神功活動的高潮及中心,以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在香港,大型的神功活動有神誕、太平清醮、盂蘭節、開光及傳統節日,演出的神功戲主要劇種包括粵劇、潮劇及福佬劇。

對於素來缺少耐性看戲的城市人,都能夠在醮場看很多戲如「破台」和「例戲」,即使潮劇「五福連」全套其實也只不過是半小時,此書介紹的神功戲,可謂酬謝神恩的演出,同時也紀錄了中國傳統地方戲曲在香港的發展面貌,彌補了城市人對地方文化這方面的空白。

(原載《大公報》2013年6月03日B12版)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