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101書架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撰文:曲 飛 | 2013-06-11 21:15:48 | 分享到

「於是我們奮力前進,卻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回到過去。」(So we beat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是經典文學《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中的名句。這部被各方稱讚的小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認為,它是自己寫作的一個目標,一個定點,也是小說世界裡的坐標。對於這部小說的成功,劇情除了有指定的戲劇衝突元素外,更重要是它記錄了美國近代史重要一頁,對有關「美國夢」的想像提供另一種詮釋。筆者想起上周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指「在中國日益強大和崛起的同時,歐洲及美國的經濟卻處於不景氣的境況,這讓西方越來越感到不安。」這種不安情緒,其實早在《大亨小傳》已經仔細描寫,道出美國人脆弱的一面。

中譯版本眾多

此書出版於一九二五年,是美籍作家費茨傑羅(Francis Scott Fitzgerald)所寫的一部以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小說,被視為美國文學「爵士時代」的象徵。

其實它在初出版時並不受歡迎,作者在世時的總銷量還不到二萬四千本。在大蕭條以及二戰時更加被忽略,直至五十年代再版時才受到廣泛注目。其後數十年它更成為高中、大學文學課的標準教材。更有人經常把它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文小說之一。此書有很多中文翻譯版本,書名也有許多譯法,例如《了不起的蓋茨比》(李繼宏譯,二○一三年);《永恆之戀》(黃淑慎譯,一九五四年);《大哉!蓋世比》(王潤華、淡瑩譯,一九六九年);《大亨——凱士畢》(丁士奇譯,一九七一年);《大亨小傳》(張思婷譯,二○一三年)等。由於電影的上演,《大亨小傳》這本書開始廣泛被留意,不過讀者們須注意,現在書店的電影封面設計只是商業手段,書本內容完全是小說本,與電影版本毫無關係。所以,電影縱使拍得保守,未能突出小說對美國社會的批判,此書也可以彌補電影版的不足。

奢華幻想的消滅

奢華幻想的消滅說回社會性,小說主要題目是:「美國夢的興起和沒落」。許多讀這部小說的評論家也提出過類似的提問:男主角蓋茲比代表美國夢嗎?他誕生在一個與高層社會沒有聯繫的家庭,但卻成為一名百萬富翁,由此他代表美國的成功。他從年輕時就一心要追求「一個絢麗得無法形容的宇宙」,實際上他對自己的柏拉圖式的理念,自以為是上帝的兒子……因此他必須為他的天父效命,獻身於一種博大、庸俗、華而不實的美。可惜他愛上了「黃金女郎」的女主角,「他那些無法形容的憧憬和她短暫的呼吸就結合在一起了。」她成為他理想的化身,儘管舊情人早已移情別戀,儘管他清楚地聽出「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他仍不改初衷,固執地追求重溫舊夢。作者描寫所謂的「美國夢」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慾望,一種夢幻,認為在這塊充滿機會和財富的土地上,人們只要遵循一組明確的行為準則去生活,就有理由實現物質的成功。怪不得作者費茨傑羅曾經這樣跟朋友談論《大亨小傳》:「這部小說的重心放在「幻象的消滅」之上,正是這種幻象才使得這個世界那麼鮮艷。你根本無須理會事情的真與假,只要它們沾上了那份魔術般的光彩就行了。」

「享樂主義」爵士時代

要有這樣的洞察力,主因是作者遇上美國文學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是美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一九一八年),經濟大蕭條(一九二九年)還沒有到來,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他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的時間),他自己也因此被稱為這個時代的「編年史家」和「桂冠詩人」。由於他本人也熱情洋溢地投身到時代的燈紅酒綠之中,他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個時期對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奢華背後的空虛和無奈,並在他的作品中把這些情緒傳神地反映出來。

現在讀者可選擇的中譯本很多,筆者建議可考慮閱讀今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李繼宏譯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例如在小說第一章第一句:「"Whenever you feel like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李繼宏譯作:「每當你要批評別人,他告訴我,要記住,世上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麼好的條件。」而台灣的張思婷譯作:「每當你想批評人的時候,要記得,世上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樣擁有許多優勢。」由此看見,兩岸翻譯的不同。

(原載《大公報》2013年6月10日B09版)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