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展覽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101藝訊 | 2013-01-14 10:53:10 | 分享到

【101藝訊】「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廣東新語》中如此形容廣州洋貨行商的盛況。廣州在十八至十九世紀是中國對西方的唯一海上通商窗口,廣州十三行在中國對外貿易及文化交流佔據重要地位,十三行行商更曾被西方認為是十分富有。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的「廣州十三行圖片文獻展」,展出粵港兩地珍藏歷史繪畫圖像及文獻書影,從外國商船到廣州的路線、茶葉裝箱、廣州十三行商館區等的繁盛風貌,例如十三行同文街一景(圖上)窺見廣州當時對外的商貿歷史及嶺南文化。

在展覽開幕典上,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公共圖書館諮詢委員會主席梁智仁教授、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倪俊明及香港中央圖書館總館長劉淑芬。許曉暉在開幕典禮上指出市民可在展覽中重溫昔日廣州十三行的輝煌,更加認識和了解廣州的外貿歷史和嶺南文化。她說︰「我期盼粵港圖書館日後保持緊密聯繫,合辦更多精彩的展覽和節目,一同推動兩地文化發展。」


參觀展品的嘉賓為(左起)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圖書館及發展)李玉文、倪俊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廖昭薰、香港中央圖書館研究主任馮益繼、許曉暉及梁智仁教授。

廣州自古而來是中國的南大門,是海上華洋商貿中心、中外關係通道。乾隆帝於一七五七年關閉其他港口,獨留廣州一口通商,全國海上貿易都集中在廣州,全交由廣州十三行行商代理。十三行行商又稱為「洋貨行商」或「官商」,而「十三行」則是「洋貨行」的別稱。直至《南京條約》開設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及上海通商。雖然廣州行商的壟斷對外海上貿易正式結束,但廣州仍是中國對外商貿的主要港口,在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佔據重要地位。

是次展覽展示來自兩地三館的珍貴廣東文獻館藏,包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書影及介紹、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書籍及香港藝術館的二十八幅歷史繪畫圖像,重現了當時外商抵達廣州的路線、珠江、虎門、黃埔及廣州十三行區的風貌、清代廣州及近郊地圖、行商畫像、商館區風貌、茶葉裝箱、林則徐銷煙、鴉片戰爭及簽署《南京條約》等情景。
 

 
展覽展出了十五種文獻資料,包括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圖上),記載廣東的經濟物產、人物風俗及商貿情景。而十三行行商獨攬中國對外海上貿易成為了豪商巨富,他們雅好文化,酷愛收藏書畫,進而編修多種文獻書籍,包括行商伍崇曜主編的《嶺南遺書》和潘仕成匯輯的《海山仙館藏真》,另展出十三行之同文行潘氏族譜《[潘氏]河陽世系》等,展現廣州對外貿易的歷史和行商的文化生活。

此外,展覽亦介紹了二十六種廣東地方文獻,包括第一部廣東地理輿圖總集《廣東輿圖》、清代駐粵軍隊專志《駐粵八旗志》、中國第一部地方海關專志《粵海關志》、第一部廣東書院專志《學海堂志》,以及《道光廣東通志》等,從不同角度探究古代嶺南地區的歷史及文化。

「廣州十三行圖片文獻展」由香港公共圖書館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主辦,由即日至二月五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舉行展出。

101news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