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戲劇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101 記者 | 2015-08-25 22:16:12 | 分享到

  【101報道】香港話劇團獲得六大獎項的戲碼《都是龍袍惹的禍》,明天(26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公演,作品自2013首演後,於2014年及2015年分別在港重演兼往廣州首演。今次再接再厲,承接在香港三度公演的戰績,再到首都及上海大劇院上演。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圖上左)和行政總監陳健彬(圖上右)在國家大劇院後台接受本藝術新聞網獨家專訪,他們異口同聲表示,這個戲碼在北京演出,很有特殊意義。陳敢權稱:「我認為《龍袍》這個戲無論在編導演三方面,以至整體舞台美學設計都是好出色,是話劇團近幾年最好的作品,加上故事內容是引古諷今,當中政治的勾心鬥角,人在一個貪污環境下如何自處等,這個題材對中國人來說很適合觀看,所以選擇這齣戲在北京演出。」陳健彬則補充:「故事講述安德海的貪污和權力鬥爭,在目前中國大陸的反貪腐的情況下,在北京公演又好似很配合社會環境,在北京演出絕對有另一種意義。」

  從劇團藝術行政角度出發,陳健彬認為,香港話劇團在北京觀眾的心目中的品牌地位是吸引的,這是從他仔細留意觀眾觀劇態度和反應得知。「他們普遍是安靜和專注,散場之後又會在不同的討論區分享觀點,加上我們會有不同專家出席座談會,故此,北京觀眾認為我們是認真和有別於當地的劇團製作,有另一種味道。」其實在這次北京公演前,劇團特別在兩年前以「讀戲劇場」形式先和北京的戲劇愛好者接觸,反應也十分支持,並且得到北京戲劇文化界關注,分別有中國劇協、北京劇協、中國文聯、文化部、國務院港澳辦等,他們還會安排司級或以上官員前來觀看,以示支持。陳健彬還表示,香港戲劇對北京觀眾來說已經建有了獨立的風格,「北京有民族戲劇,上海有海派戲劇風格,香港當然也有自己風格,總觀專家意見,如果我們要討論中國戲劇,應該要全面看北京、上海和香港這三大派別的演出,才可以看到中國話劇發展的面貌。」

  至於是次北京版的藝術處理,陳敢權指,首要考慮觀演空間問題,因為由於舞台空間廣大,在視覺上拉闊了,舞台美學上要相對調較;此外,就是演員演技方面會表現得更加細緻,不會因為舞台空間大了而選擇誇張的演繹。反之,香港獨有的舞台美學則會對北京觀眾有趣味性,因為這個戲感覺上是較為港式,內容有點香港笑話,舞台上看似空洞,不過又簡潔有力。加上場景轉換節奏都是非傳統的,例如很多人執導清宮戲時,都會選擇美輪美奐的實景,而我們沒有這樣,同時還選用西方音樂做配樂,導致作品有一種中西文化交錯特質,這就是香港特色。談及是次最大的挑戰,陳敢權表示無疑是語言問題,因為演出選擇用廣東話演繹,變相打破了國家大劇院演出多數以普通話演出的慣例,即使這次演出有字幕輔助,在技術層面上也須要調教和配合。

  《都是龍袍惹的禍》講述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總管太監安德海權傾朝野,貪污瀆職,借「採辦龍袍」之名私出紫禁城,途經山東,為巡撫丁寶楨以大清祖訓擒之。丁寶楨欲將安氏就地正法,消息傳回紫禁城,慈禧聞之大怒,由此衍生出一場接一場的人生戲劇。據了解,編劇潘惠森當初從一則關於安德海的歷史短文,引起編寫劇本的意念,他表示:「歷史當然告訴了我們,安德海死了,他犯了甚麼罪,誰斬了他,時間地點全都交代了。可是,我最想知道的,歷史沒有告訴我,這也是歷史的秘密吧!」為此,潘惠森以他個人的角度,為安德海重塑歷史中的空白,寫出與現今相呼應的作品。資深劇評家林克歡認為潘惠森採用了傳統的結構劇形式,將人物分為對立兩大陣營,將戲劇危機層層疊加,將全劇推向接旨和斬首同時進行的戲劇高潮。他表示:「潘惠森在歷史斷點上的虛構,主要不是對歷史的闡釋,而是在敘事虛構與歷史真實的多重滲透中,完成歷史與當代的對話。」

【~重演情況~】

101news│Photo 101 & Carmen So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