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文化電影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101藝訊 | 2010-02-12 00:00:00 | 分享到

《六月新娘》(1960)之劇照。

【101藝訊】張愛玲與電影的故事,要完也完不了。自小與電影結下不解緣的她,除了其小說和散文中屢屢提到電影,她的一些寫作技巧也受到電影的啟發。她寫過影評,擔任編劇,別人又將她的小說甚至生平改編成電影。導演許鞍華、關錦鵬、侯孝賢和李安也曾演繹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從文本、心理、人物以至時代氛圍,呈現一個多元紛陳的影像詮釋。張愛玲的劇本,改編的張愛玲小說,相互折射,形成另一種參差的對照。

香港電影資料館於一月十六日至三月七日舉辦「借銀燈──張愛玲與電影」專題節目,選映十多部由張愛玲編劇或改編自她作品的影片,包括她首個電影劇本《不了情》,神經喜劇《太太萬歲》和林黛電懋之作《情場如戰場》,葛蘭主演的《六月新娘》,王天林導演的《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和尤敏主演的《小兒女》,許鞍華導演的《傾城之戀》和《半生緣》,夏文汐主演的《怨女》,關錦鵬導演、林奕華編劇的《紅玫瑰白玫瑰》,侯孝賢導演的《海上花》,李安獲獎連連的《色,戒》,以及改編自鄭慧小說的《黛綠年華》。


《半生緣》(1997)之劇照。

為使觀眾能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張愛玲與電影千絲萬縷的關係,著名劇場藝術家林奕華、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理教授吳國坤、導演許鞍華、電影文化人黃愛玲、著名香港詩人、文學家也斯及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黃淑嫻,將於一月二十三日至二月二十七日(五個星期六)下午二時三十分,在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和資源中心舉行電影課程,分別探討「張愛玲如何電到我們」、「以《色,戒》為範本,探索電影與小說的界限」、「許鞍華談張愛玲」、「從上海到香港:張愛玲的劇本創作」和「張愛玲的文學與電影創作對香港普及文化的影響」。課程以粵語主講,每堂費用八十元,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為配合是次電影放映,影評人麥欣恩及藍天雲、文化評論人潘國靈亦於一月十七日(星期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放映《情場如戰場》後,於電影資料館電影院主講「張愛玲與電影」座談會,分享他們眼中對張愛玲與電影的關係。粵語主講,免費入場。

門票現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發售,票價三十元,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

有關電影資料庫:

張愛玲的編劇生涯始於上海,作品如《太太萬歲》開創了喜劇新風氣,將家庭倫理化悲為喜,幽默抵死卻又感人至深。後來她為香港電懋公司編劇,也以喜劇為主,題材雖然仍是婚姻與家庭,卻在電影裏建立一個與小說截然不同的世界。戰後她曾在香港居住,並以本地粵人及外省人之間的文化矛盾,編了兩個劇本,反映她觀人於微的敏銳。

及後由於旅居異地,張愛玲無法再以本地生活為題材編劇,因而以改編美國的舞台劇與電影故事為主,當然也為了兼顧電懋公司摩登兼中產的片廠風格和明星制度,因此同是出於張愛玲筆下,她的劇本遠比小說來得開朗樂觀。電懋改組後,隨推薦人宋淇離職,張愛玲結束了她的編劇生涯。然而她與銀幕仍有未了緣,小說延續了她對電影的影響,而多位著名導演亦相繼將她的小說搬上銀幕。

張氏第一個電影劇本是文華公司的開山之作《不了情》(1947)。男女主角劉瓊與陳燕燕於電影院邂逅,發展出一段幾乎不能自拔的苦澀關係。自食其力的女子,貪得無厭的父親均被認為是帶有張愛玲的自傳色彩。張愛玲為待嫁的葛蘭編寫的《六月新娘》(1960)裏,差點斷送女兒幸褔的父親原形,正始自《不了情》的自私父親。不同的是《六》片載歌載舞,仿效百老匯的夢幻芭蕾場面。

上映時被譽為「巨片降臨」的《太太萬歲》(1947),乃張愛玲借鑒荷里活的神經喜劇電影,摻進中國的一些國情,如婆媳問題、勢利親友等,笑中帶一絲無奈。另一神經喜劇、張愛玲首個在港的電影劇本《情場如戰場》(1957)將林黛打造為嬌艷女神,讓她把放縱不羈發揮到淋漓盡致;林黛周旋在三男之間,嬌媚中帶任性和淘氣。影片多年來只存廣東話配音版,最近香港電影資料館獲捐贈該片的國語原聲錄影帶,以數碼方式把國語聲帶補上,重現張愛玲原裝國語對白的神韻。

王天林導演的《南北一家親》(1962)及《南北喜相逢》(1964),張愛玲將南北的分歧融成喜劇,化冤家為親家。同是王天林導演,尤敏主演的《小兒女》(1963)墨在後母身上,道出了一點點當續弦的複雜心情,這與張愛玲初嫁賴雅不無關係,亦切合她不喜歡斬釘截鐵的人性書寫之理念。

許鞍華作為首個將張愛玲作品《傾城之戀》(1984)搬上銀幕的導演,沒有前車可鑑,改編該片難度極高,尤其張愛玲看愛情看人世的世故冷清,加上許鞍華慣拍以情節為主導的電影,故對原著的發揮或未臻完美,但小說中香港華洋雜處的處境,正是許鞍華成長時感同身受的,在這方面可有較敏感的處理。

黎明、吳倩蓮和梅艷芳主演的《半生緣》(1997)乃屬於比較樸素平實的張愛玲小說,許鞍華及編劇陳建忠亦循這個方向出發,刻劃三、四十年代上海,街景、弄堂、石庫門都具實感;感情方面則注重細節與生活感,減低原作的通俗劇色彩。梅艷芳演出頹廢幽怨的曼璐尤具神采。

張愛玲赴美後將其成名作《金鎖記》加長及兩度翻譯成中篇小說《怨女》,但漢章1988年的電影版本改編得非常貼近原作,小說描述的調情與失落、慾望與頹廢,搬上銀幕特別具張力。電影力表現夏文汐溫文、典雅的氣質,引發觀眾憐惜,從另一角度突出舊社會舊家庭扭曲人性的悲劇。

「振保的生命裏有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改編張愛玲作品特別困難,皆因她文字裏抽象、反諷的概念,難以憑影像傳達,林奕華深明此理,故執筆編著《紅玫瑰白玫瑰》(1994)劇本時保留多段小說的心理描寫,保留閱讀的感覺。他充分掌握原作鞭韃中國男性思維的精髓,以女人的率性與熱情狠狠摑了男人一巴掌,加上導演關錦鵬細意經營美術、攝影和調度,本片的氣氛與感覺都貼近張愛玲風味。

侯孝賢對《海上花》(1998)細節的興致,氛圍、氣味的敏感,彷彿與張愛玲心有靈犀。電影從情調、色彩、感情手,形式上亦富實驗性,上海話對白表面回復小說吳語原貌,展現生活形態,暗暗深化了空間與情感的封閉性。李安在《色,戒》(2007)中將性、愛的張力與人性處於戰爭時期的緊張連繫在一起,去掉原作的冷冽與反諷,加添感情色彩,並大膽刻劃性愛心理,以他的敏感重新演繹張愛玲的故事。《色,戒》電影雖多借題發揮之處,細看卻似踏足張愛玲心靈殿堂。

是次亦放映參考作品《黛綠年華》(1957),影片改編自鄭慧小說,卻與張愛玲的《第一爐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