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藝術新聞  /  文化電影

每每文化、藝術之第一手最新消息、精彩新聞全部一手為你源源送上,務求令各位不會錯失任何一個文化藝術事發的見證人!

101藝訊 | 2010-02-26 11:19:02 | 分享到

【101藝訊】詩人導演費穆的久佚名作《孔夫子》,去年放映初修復版,引起熱烈迴響,今年將放映最新修復版本,並特別選映費穆的多部電影,讓觀眾從美學經典《小城之春》,他早期電影《天倫》及徽班名劇《斬經堂》等作品中,回顧這位在美的歷程上踽踽獨行的電影藝術家。

香港電影資料館為配合「第三十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別籌辦「詩人導演費穆」專題,精選費穆導演、編劇及改編自他原著的電影,於三月二十六日至四月四日電影節期間,在電影資料館電影院放映部分場次,並於四月九日至五月二日放映其餘場次。

選映的影片包括令人心醉,歷久彌新的《小城之春》,迄今留存下來費穆最早期的作品《天倫》,周信芳代表作之一的《斬經堂》,梅蘭芳主演的《生死恨》,順手拈來皆是戲的《前台與後台》,走在時代之先的《狼山喋血記》,充滿實驗美學嘗試的《春閨斷夢》,三角戀愛故事《世界兒女》,以及他病逝前編寫的《江湖兒女》等。

《孔夫子》(1940)是費穆的重要作品之一,雖拍攝於上海,其拍攝念頭卻在1938年孕育於香港,遺失近大半世紀的硝酸影片近年在香港尋回,彷彿冥冥中注定。去年放映修復初本,在不同層面上獲得各方的熱烈討論,電影資料館根據科學鑑證和文獻資料,將該影片被發現時所剪掉的9分鐘零碎片段,重新安插在原來只有87分鐘的修復初版裏,展現該片最完整的面貌,亦讓觀眾審視電影保育與文化承傳的關係。

《孔夫子》的重現和修復,不但填補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空白,亦豐富了對費穆電影的研究。新修復版本將於四月二日下午六時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放映,並設映後談,由黃愛玲、何思穎、影評人舒琪及資料館修復員勞啟明分享電影修復。另外兩場則於四月十七日和五月二日下午二時半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導演田壯壯,專欄作家毛尖亦將在四月十七日放映後,在下午四時半舉行的「費穆的孔夫子再探」座談會上與觀眾深入探討該電影。

《費穆電影 孔夫子》一書將於電影放映期間出版,書內載有費明儀和金聖華撰文追憶父輩的光影故夢,及多位文化工作者分別從歷史、美學、音樂、文化角度探討此影片的文章。

1906年生於上海,出身書香門第的費穆,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很有素養,由於中學時期就讀法文高等學校,令他對西方文化早開眼界。在中國電影史上,他是少數視電影為嚴肅藝術的導演,對這門新興媒介有獨特的看法,並生色地體現在其作品中。同期大部分中國導演都深受美國荷里活電影的影響,他的作品卻更接近歐陸的味道,捨高潮迭起的戲劇性而取平淡幽深的情感浮動。

影片《孔夫子》票價四十元,其餘影片票價三十元。
設六十歲或以上高齡、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

101news

有關電影資料庫:



費穆對女性的內心似乎特別敏銳,拍了多部描繪女性生存狀態的影片。而被譽為中國百年電影十大華語電影之首的《小城之春》(1948),費穆與角色之間的那份彼此相契、知遇知心的感覺,在喧鬧煩躁的今天,更令人動容。費穆讓觀眾隨著已與丈夫分房而睡的妻子的思緒,走進她的私人空間,幾可聽到她的心跳聲。是次回顧展亦放映了費穆弟弟費魯伊導演的《關在屋子裏的人》(1960),該片可說是《小城之春》變奏之作,可看到影片構思時處處以其兄的作品為出發點,將江南小鎮移到澳門,作品充滿歐陸味,銳意創新和風格化的形式探索與其兄的作品同樣大膽。

在費穆的作品中,《天倫》(1935)是迄今觀眾所能看到最早期的一部,亦是他從默片過渡到聲片的關鍵作。影片除描寫三代父母子女的倫理關係,亦滲透了西方基督教義中的博愛精神。作品的影像風格豐富多姿,流露著自信的創作活力,並貼切地以國樂搭配,足見他對電影中的聲畫元素相當敏感。是次回顧展將放映兩個片長不同,均是1936年發行的美國版本,由美國片商重新剪接翻印,音樂重配,中英文字幕也進行了修改。片長47分鐘的是由英國國家電影電視資料館重新發掘出來的缺本,另一65分鐘錄像版本則由澳洲的米高.甘比於1995年在美國一間錄像店裏偶然尋回的。



費穆醉心舞台藝術,從徽班名劇《斬經堂》(1937)到梅蘭芳改編自明代傳奇「易鞋記」的京劇《生死恨》(1948),他一直對舊劇電影化進行實驗,探討中國傳統藝術裏那種虛實相應的辨證關係,以優美的畫面,靈巧的剪接,運用舞台的風格化去呈現情感的真實,探索戲曲和電影的融合。

喜劇小品《前台與後台》(1937)據說是費穆在攝製《斬經堂》時,「因女主角更迭而一度停止拍攝,﹝遂﹞利用現成的佈景和衣箱」拍攝而成的。雖是急就章,但費穆的劇本緊湊有趣,以平行剪接交待「前台」與「後台」兩個不同的空間──當家花旦扭計罷演,戲寶《霸王別姬》有王無姬,前台的跑龍套拼命拖延時間,後台班主則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台前台後均弄得亂烘烘。

以寓言敘事發出抗日的呼聲,黎莉莉主演的《狼山喋血記》(1936)被公認為中國首部國防電影,甚具現代性。山村野狼光天化日下橫行,人與狼及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推向村民團結打狼的高潮。片中純熟運用大遠景和人的特寫兩極鏡頭的切換,自然環境與人的心理作對比及呼應。

短片《春閨斷夢》(1937)是集錦片《聯華交響曲》中的第二段,費穆在短短的篇幅裏做了極具實驗意味的美學嘗試。兩位年輕女子做了三場惡夢,夢境均充滿了象徵意味。全片沒有對白,光影對比強烈,人物造型誇張,看來富德國表現主義的味道,底子裏卻流著中國傳統文學的血脈。

根據費穆原著,由奧地利導演賈克.佛萊克攝製的中西合作《世界兒女》(1941),為一段三角戀愛故事,兩名青年同時愛上了一名孤女,其中一人去抗戰,數年後三人重逢,決定忘記兒女私情。故事中人物情義兩難的處境,具備了《小城之春》的原型。《江湖兒女》(1952)是費穆為龍馬影業編寫,未竟病逝之作,由朱石麟導演完成。南來的忠義技術團艱苦經營,在街頭賣藝又被流氓欺壓。韋偉、李清及劉戀演出前均隨雜技團受訓一年,施出渾身解數。

101news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