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行街』『行』出來的港人情意結

黎雅雯 | 2014-07-27 18:43:11 | 分享到

從街道看我城故事之二

  【港人字講:黎雅雯】「香港既是一個朦朧之城,生長其中的人,自當也具備這種朦朧個性。香港人不容易讓人理解,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說得清楚。生於斯長於斯,血脈相連着,我們已經與香港訂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係。對於她,我們有時很驕傲,有時很自卑,這矛盾纏成不解之結,就是遠遠離她而去的人,還會時在心頭。傾城之戀,朦朧而纏綿,這是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短短數句,正好訴說了小思眼中的香港故事。

  小思的〈行街〉(組畫之一及二)收錄在《香港故事》散文集中。如上文所提及,小思的散文常以香港的變遷為題材。組畫之一、二分別寫於一九九四十月二十四及二十五日,小思遊走中上環、灣仔及深水埗,以樸實的筆觸紀錄所見所聞。組畫之一,寫中環上環有趣的街景。 香港獨特的歷史背景,令街道多添一分西方色彩。「沿荷里活道向西走,專為西人而設的東方風釆,專為香港人而設半西半中的品味,混和在一條街上,中西文化交流變得如此具體,不必搬許多學術名詞,往那裏走走,可讀完一篇文化論文。」簡潔的比喻,將街道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讀者眼前。末段寫卑利街的景象,更結合氣味的描述,將酸筍味與其個人回憶連結,為街景人事留念。

  〈行街〉組畫之二主要寫灣仔和深水埗的變遷。拿着攝錄機的小思慨嘆「有點遲了」。因為「有些街景已經消失,我永遠如此後悔。」 來不及拍下灣仔駱克道的四層高連走馬大騎樓的舊樓,卻已人去樓空。她記下位處於一幢四層樓高唐樓的當鋪,與自己小時候有關「舉嘢」的憂慮。平白的描述加上傳神的口語書寫,令人會心微笑。篇末,寫深水埗的小金鋪和涼茶鋪。小思對當下社會充滿關心,對於將逝去的人事則表示惋惜、懷念 。看到金鋪,才發現買金已成為潮流;看到涼茶鋪,才發現涼茶已淪為配角。偶爾看見一間,卻覺得過分張揚,失去昔日為貧苦大眾消暑治病的樸素。時代轉變令小思不禁想起舊日的香港,尤其灣仔,她長大的地方。她不掩飾她的懷舊情緒 ,正因如此,她透過文字紀錄這個朦朧的城市。

  香港文學的研究是小思建構香港身世、尋找香港身份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她選擇以散步這個方式遊覽香港,繼而紀錄小城點滴。她曾提及:「我個人對香港的感情與認識,便是由小時候我爸爸帶我『行街』」而『行』出來的...... 」 ,〈行街〉(組畫之一及二)等散文作品,可說是其個人對香港情意結的具體呈現。小思認為,散步是人與自然的一場對話。與風景對話,可以挽救都市人過分理性的闕失。

  綜觀〈書與街道〉及〈行街〉(組畫之一及二),兩篇散文分別寫於七十及九十年代,時間相差超過二十年。然而,卻不難發現兩位作者都對香港抱有一份情意結。也斯嘗試尋找一個新的角度書寫香港,用平實的事物呈現香港另一個面向。而小思的作品則以樸實無華的筆觸,將她那代人與香港的關係娓娓道來。「不知不覺,歲月無聲流逝。驀然,我們這一代人發現,自己的生命與香港的生命,已變得難解難分。離她而去的,在異地風霜裏,就不禁惦念這地方曾有的護蔭;而留下的,也不得不從頭細看這撫我育我的土地。於是,一切都得很在乎。」 ,小思這樣看待自己這代人與香港的關係。

  在〈書〉及〈行〉兩文中,他們一樣從街道看我城,但切入點卻不盡相同。〈書〉把表面上不相干的事物、感情、生活細節,即書與街道交織,成為也斯觀察我城的紀錄。「我彷彿看見一個在城市成長的邊緣青年,透過閱讀和觀察,以敏銳而開放的心靈透析一個矛盾而複雜的世界。」 葉輝如此評論。而〈行〉則以描述我城變遷為題,寫她「行街」時的所思所想。她和城市的對話,好像帶領着讀者以緩慢的步伐遊走於大街小巷之間。她為我城的變化留下印記,同時建構屬於一個時代的「香港故事」。【101】


作者簡介:黎雅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副學士二年級生,主修中文傳媒寫作。下學年將升讀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文學士三年級。「創作,使我看得更多,走得更遠。」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