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被遺忘的五十年代《都市場景》

吳廣泰 | 2014-08-03 11:32:21 | 分享到

「倘若我的某篇小說或詩,還能感動讀者的話,那是因為下筆時,
其中的人或事,首先感動了我自己。」
——舒巷城

  【港人字講:吳廣泰】我們常常聽到「人生如戲」、「現實往往比想像更戲劇」,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把生活融入文學?生活和文學結合是否有趣?也許我們可從《都市場景》這本短篇小說集找到答案。《都市場景》作者舒巷城(1921-1999)運用各個短篇故事,往往不到千字但把社會中各式各樣的人物生活表露無遺,每個短篇彷如一幅精美的「浮世繪」。如果談到五零年代反映香港社會的作品,大部份論者必數《新生晚報》 中的都市小說,但在當時不少報章亦同樣有反映社會之餘還有香港特色的作品,而當中很多作者的創作被忽視了,舒巷城便是當中的一份子。

  舒巷城是香港本土作家代表之一,他是少數在二次大戰前已有發表作品於報章的本土作家。他的創作生涯長達六十多年,而作品亦多樣,不論是小說、散文、還是新詩皆有不少佳作,可說是香港文壇的多面手。舒巷城寫作時候非常喜歡採用筆名,據目前搜集所得,已發現的舒巷城筆名已達三十多個,但仍有很多未被確認需要我們繼續發掘。從舒巷城的創作生涯來看,五零年代舒巷城這名字還未受到注意,當時他最常用和較聞名的筆名是秦西寧和秦可,發表的作品主要是小說,當中亦有不少家傳戶曉的名篇,如〈鯉魚門的霧〉、〈香港仔的月亮〉和〈霧香港〉等。《都市場景》雖然是二零一三年出版,但書中的短篇小說,主要是五十年代報章上刊載,發表的園地多是《大公報》、《新生晚報》和《文匯報》,當中的短篇小說主要是一日完為主,所以行文簡潔但內容深刻,當中的故事亦取材自生活,彷彿是我們日常所見的一幀畫面和片段,「都市場景」這個名字非常貼切,我們可從中發現不少五零年代香港的生活實況。

  《都市場景》中各個短篇中不少帶有香港的地域色彩。我們可以在書中發現不少故事以香港為寫作背景,如在〈還未到那個數目〉這短篇小說中場景是「由統一碼頭開往筲箕灣的最後一班二號巴士」,這是故事開首的第一句,光是這個場景,只有在香港生活的人才能明白是甚麼情況。如果我們不看這篇作品的創作年份,大約可知道故事發生的時間也不會早於一九四九年,亦不會遲於一九六二年,因為一九四九年「二號線」的東區總站剛由太古船塢遷往筲箕灣;一九六二年「二號線」的西區總站由統一碼頭遷往急庇利街。

  我們只要看故事的第一句便可推知當中的發生年份,這全是因為作者把這些香港獨有的場景放置在故事中;隨著故事發展,主角經過了銅鑼灣,到了一個叫「月園」 的地方,「月園」原是在北角的大型主題游樂園,在一九五四年結業。我們會發現單是這篇故事已出現了多個五零年代獨有的場景而且亦非常真實,當時的讀者看起來份外親切,後世的讀者亦可憑當中的「線索」尋回五零年代的時光。除了場景和環境的獨特性,《都市場景》中很多作品皆運用香港的方言和俚語,如「乜嘢」、「釘葫蘆」、「嘥咗」等,這些都是當時以至現在常用的口語,充滿香港特色;而當中的出場人物上至洋行經理,下至小偷,而這些人物在五零年代的生活和當時社會的風氣亦可從眾作品中體現。【101】


作者簡介:吳廣泰,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現職香港公開大學遙距課程導師,研究範疇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及香港文學。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