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太史志異--評《〈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

曾卓然 | 2014-08-31 00:00:00 | 分享到

  【港人字講:曾卓然】《〈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是本很好讀的書,書不算新,但不時再版,所以在大書店還能找得到。作者江獻珠大概不會被人當成文學作家,她大概也會自稱為「煮婦」。所以她眾多寫得別緻、已結集出版的飲食散文,也放到入廚工具書去了。不過《蘭》一書則是例外,通常當成是南海十三郎的研究資料,放到戲劇類書,立在杜國威的劇本旁。

  南海十三郎是江獻珠的叔叔,有名的「太史蛇羹」,就是出自江家,而人稱「太史公」的江孔殷,就是江獻珠的祖父。江家父子都是奇人,江獻珠也以二人為中心,去寫她的江家故事。

  寫人記傳,尤其是自報家門,不少都力圖隱惡揚善,結果就算不致欲蓋彌彰,文字也會失真。江獻珠寫祖輩,不遮醜,寫父親是「我父親尤其不長進,終日流連花間」,寫祖母是「很奇怪,祖父的女人沒有一個是天姿國色,九十兩祖母還可列入『醜』類」。為何這樣寫?在於一「異」字。

  「異」並非貶義,正如「奇異」、「異人」也不是負面語。為人作傳,當然希望能寫出傳主的神緒。一個人的個性,往往從他的「異」行中表現出來。江太史與十三郎都是有個性的人,逸事很多,有真有假,然家道中落是事實。江獻珠深明「異」字的力量,老實寫出江家人的個性(和缺點),就不落俗套。

  「太史公」以食家之名傳世,為江家寫傳,飲食二字自然貫穿其中。江獻珠寫飲食是高手,懂煮又懂吃。所以當她從童年記憶出發,寫江家故事時,便更能點出其祖父對飲食追求的獨到之處。往往寫高門大戶都會大談其對飲食的奢華,但作家則重視寫祖父對飲食「時機」的掌握,例如啖荔枝,是「糯米糍…香味特濃,但肉質較鬆,一經陽光,糖分稍微變酸,口感的享受大打折扣。先祖認為只有經過夜晚的溫涼,糯米糍方能顯出其香、甜、鮮、脆的最佳狀態。」當然我們都知道,非三代富貴,難言一家到農場追求「露水荔枝」。其他如寫採「荔枝菌」,寫吃蛇羹要用的菊花,寫橙花蜂蜜,都多次強調「物有其時」。《蘭》既談飲食,又屬傳記,而她對飲食所知愈多,就更能用談飲談食去點出祖父的堅持與情趣,能為「太史公」寫傳的,大概非江獻珠莫屬。

  少時上街市,有時會見到一種橙綠色很甜的蘿崗橙,一次總能吃上十個八個。想不到原來江家的興衰故事,就和蘿崗橙有關係。當時江太史在番禺蘿崗開設了農場,種橙種荔枝也養蜂製蜜。但花費極大本錢的蘿崗橙樹,結出的柳橙卻有一個很大的黑痣,結果全賣不出去,對江家是一大打擊。不過蘿崗對作者來說卻是童年樂土,文中對蘿崗也有仔細的形容。

  「飲食」散文面貌多樣,《蘭》兼具「童年記憶」、「飲食心得」與「家族記事」。林文月的《飲膳札記》,上述三者有二的,是當中傑作。但能把上述三者互相調和的,《〈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卻是少見的佳例。【101】

按:翻箱找回幾年前寫的舊文,江獻珠是我很喜歡的散文家,一直有追讀,她的專欄也是我看《飲食男女》的一大理由。也算留個紀念。


作者簡介
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侯選人,研究現當代散文。現職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主要教授現當代散文、新聞廣告、媒體等科。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