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自然史三部曲」與「V城」的延續——讀董啟章《美德》

朱嘉榮 | 2014-09-21 10:51:15 | 分享到

  【港人字講:朱嘉榮】在今年書展中,董啟章被邀為書展年度作家,他表示作為年度作家,便有一份責任,就是讓更多人關注香港文學。對於香港文學不受重視,且有邊緣化的趨勢,內地文學更具優勢的現象,董啟章認為香港文學就是屬於香港,不需要學習內地或針對內地讀者喜好。所以他於二零零五年開始創作「自然史三部曲」——《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以下分別簡稱為《天工》、《時間》、《物種》),每一部作品的書名都摻雜著不同科學著作,他創作「自然史三部曲」的目的是嘗試打破香港現有小說框架,找出文學與科學結合成小說的可能性,所以每一部曲都以不同科學主題貫穿著,例如《天工開物》本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的著作,細述中國古代各項技術及物品的發展與形成。而董啟章的《天工》則融入了這個「物品發展史」的科學概念,在小說中以十多件器物來重組出董氏家族的歷史。所以「自然史三部曲」是他在文學與科學上一個實驗性的嘗試,以尋找小說更多的創作可能。

  距離上一部曲《物種》已經四年,董啟章這次沒有以《物種》的下半部延續,反而以只有三萬多字的《美德》作為另一種延續。這是因為他認為過去的長篇小說厚得像磚頭,會讓人有種「讀不完」的感覺。為了令更多人接觸香港文學,他決定把「自然史三部曲」的下半部分開寫成五本,而《美德》就是第五本的前言後語,是開首也是結束,也可說是另一種補充。把《美德》與前面的「自然史三部曲」連繫一起,便發現《美德》是一本「濃縮」了的「自然史三部曲」,董啟章把前三部曲的人物及場景,全都放進這本只有一百多頁的《美德》內,令書中人物超過一百位。把《美德》放進「自然史三部曲」中來看,會發現由《天工》至《美德》,董啟章一直嘗試創造一個更宏大的小說世界——「V城」。《天工》由詡詡的人物故事及董氏家族歷史說起,主要圍繞著「我」的敘述。《時間》開始走出「我」,加進了更多的人物,呼應「時間」的科學主題,把時間分成過去、現在、將來。《物種》繼續承接時間的突破,設定在未來情境,再加上以「書」為主軸,加插更多人物。而《美德》,就是把曾出現或未出現過的人物,再次聚集在同一本書中,以「先見」及「後見」兩條敘述線承接著「自然史三部曲」中的「V城」。

  這個宏大的小說世界「V城」,又繼續在《美德》延伸著、豐富著。董啟章筆下的人物、場景經常會穿插在不同作品中,「V城」就是他創造的小說世界中的一個城市,所有人物、事情都在這個城市發生。「V城」,是董啟章在創作「V城系列」時的主要場景 (「V城系列」包括有《夢華錄》、《地圖集》、《繁華錄》和《博物誌》)。雖叫作「V城」,但當中事物無一不是香港的街道、歷史與文化。甚至董啟章曾表示,《天共》中董氏家族歷史確實有部分是真實的,是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化作書中的故事。從《地圖集》開始,董啟章想創造的就是一個現實與虛構結合的香港,把不同虛構的人物置身於真實的香港街頭。當初「V城」誕生的時候,是九七前後,當時香港經歷完殖民、回歸等事件,董啟章就趁這個時機,嘗試以小說的筆法來書寫香港的歷史與生存狀況,例如《夢華錄》中以一九九九年中香港的流行事物,述說香港的人物與情感。直至現今,「自然史三部曲」仍然在「V城」發生,董啟章認為現今的香港「正高速走向崩壞,既危險又混亂」,他於「V城」繼續創作,同樣把自己理想的香港投放其中,當中維真尼亞的城市考古工作便是董啟章所想做的事,希望香港的歷史文化可以保存下去。所以「V城」在《美德》中繼續出現,隨了是虛構與現實的重疊,亦是董啟章的理想與現實交錯,嘗試把「V城」繼續延伸開去。

  就《美德》而言,雖然是「自然史三部曲」的前言後語,但仍不乏獨立的意義。書中以「後見」及「先見」兩條故事線分別展開,「後見」中的抱石專家石兼美,從抱石的行為慢慢了解自己內心的另一面;「先見」中的咖啡店經理林秉德,與生俱來有讀心的能力,把咖啡店內形形色色的人物交集一起。在這本書中,主要以人物為中心的形式展開,就像一幅幅人物的浮世繪,把真實虛幻的角色疊在一起,透過石兼美和林秉德,帶出每個人在生活中對自身存在的反思。例如書中兩位主要人物——石兼美及林秉德,董啟章刻意把老莊思想融入他們內心。董啟章在創作初期,一直在讀《老子》和《莊子》,他認為這些哲學思想仍適合探討現今社會,卻沒有人願意去用。所以他分別把莊子「人物合一」的思想放在石兼美身上;將老子「養尊處優」的思想放在林秉德身上。林秉德因有讀心的能力,過多的思考及憂慮,令他所一直不願意和別人有深入的交情,常常保持自己活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這樣更令到他無法融入社會,所有行為都被自己過多的憂慮限制著。而書中最後他看著石兼美掛上的「那行字」,「那行字」就是象徵了石兼美沒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做任何事都不顧後果,只聽從他人指示。兩種與社會分離的人物,都在「V城」中尋找自己的存在與定位。

  這次的《美德》,是董啟章接下來作品的前奏,書中似完結又像一切仍未結束,書中百多位人物仍然活在「V城」中。對董啟章而言,《美德》只是一個引子,給他一個動力,繼續創作出接下來的香港文學作品。創作「自然史三部曲」這個宏大的小說作品,當中不免遇上瓶頸位,他曾表示這曾經是個沉重的包袱,身體狀況亦是考慮因素。希望除了《美德》作為前奏給他動力外,香港讀者亦更重視香港文學,給香港作家多一份動力,把「V城」的世界延續下去。【101】


作者簡介:
朱嘉榮,香港公開大學中文系學生。第十屆香港文學節徵文比賽公開組亞軍。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