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詩與音聲──看陳滅《低保真》(下)

張嘉俊 | 2014-10-12 16:09:12 | 分享到

詩與音樂的對話

  【港人字講:張嘉俊】從音樂的特質中取法,是詩與之對話的第一步。要達到兩種藝術媒體的平等對話,還得從這種取法與被取法的非對等關係中超越出來。滕守堯在《對話理論》一書的導言裏,為對話下了基本的定義︰「對話是一種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協調、富有情趣和美感、時時激發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談。」他緊接指出︰「在對話中,我們完全撇開自己,好像要去經歷一場冒險。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對話者,首先不是忙於闡明和說出自己的偏見,而是使自己的偏見暴露出來,處於危險狀態中。這種暴露不僅是對他人而言──在它暴露給別人的同時,也暴露給了說話者自己,使自己處於一種對自己的懷疑。」我們不妨借以上觀點,看看陳滅的詩與音樂對話的不同面貌。

再創造

  法國比較文學家謝佛雷(Yves Chevrel)在《比較文學》中指出,文學要把其他感知經驗傳達出來,必然是個想像。陳滅的〈木偶王子〉全詩沒有一處對音樂部分作形容和描述,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與音樂幾乎沒有連繫的虛構世界︰無聲的森林、木偶熬煉成人的過程、公主與木偶王子的相遇;一個童話般的異世界。那麼,當中對話的成份是甚麼,又有多少?與謝佛雷的觀點稍異,陳滅在詩中想向我們傳達的並非音樂情感本身,而是他在音樂裏所看到的另一個世界,或是受音樂帶領而所開闢的世界,是主觀、想像性的。詩人直接投入音樂之中,重新打造感知音樂的個體經驗,開拓與樂章相異又密不可分的新世界。一方面,文字是感知音樂而有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是完全獨立於音樂的一個主體,彼此間的從屬關係因此消解。那正像一件樂器發聲,另一件樂器隨即響應,在參差錯落中,開展彼此對話的基礎。

音樂作為生活的詮釋

  借音樂作為理解生活的切入點,繼而進行闡釋,是陳滅詩中另一種跟音樂對話的形式。〈Lo-fi〉裏,詩人把自己的家比作唱機,把自己的生活比作音樂裏的低保真︰「這就是了我淡青色的鐵閘 / 我那唱機一樣孤僻的家 /每次我還未放下唱針 / 唱片已自行播放至跳線那一段 / 歌詞在斷續中透露它原有的意義」。我們將發現那種事物仍未發生,但早已完成、出現的無奈感和無聊感一再於詩中出現︰「我還未翻開,手上那本書已讀完 / 新聞未發生,報導員就講述完了 / 我還未躺下就已天亮,還未拿起筆 / / 就已填滿了『我』字,多無聊」;彷如唱盤不住重複自轉。詩人有如低保真音樂的生活,在這些恆常縈繞的「雜音」或「跳線」中,一點一點的被覆蓋,但卻又在這失真中保留了一些東西︰「每次重播之前總聽見新的雜音 / 在巨大的失真中保留了一點僅餘的原樣 / 逐漸蓋過了自以為全部的聲響」。如果低保真音樂是詩人對生活的個人詮釋,當中所謂失真、瑕疵的部分,正是生活尋常而瑣碎、充滿無奈、不完滿的本質,在一再重播與調較音量以來,我們聽到(認識)到的將是生命更本來的一個模樣,逐漸蓋過了我們從前自以為全部對生活的認識。從音樂中看到了生活,認識到生活,詩人不禁希望從音樂中預知到未發生的一切︰「再一次,旋轉唱片回到原處 / 播出遠處的歌聲,幾乎聽不見 / 腐朽的舊物還有一處比今日還新 / 真想知道尚未發生的下一分鐘 / 真的想知道?放下磨損的唱針」。

喚回特有經驗

  樂音響起,引起的並不一定是想像,也可以是一些獨特的主觀經驗。〈再會〉中提到的︰「此刻誰人播放起Satie? / 一切都轉入了慢鏡 / 舒緩樂音延長也喚回時間」,以及〈Gothic〉中的︰「調快那陰冷的年代來到目前」,是音樂對逝去記憶、年代的再次喚回。音樂的氣氛喚起詩人過往的特有經驗,繼而與之對話。〈AMK (1989-1996)〉中,AMK樂隊的歌曲喚起了詩人對自己成長年代的經驗,因而令詩人想到了從前的自己︰「我們的家課冊總是灰黃粗糙 / 筆袋裡幾支鉛筆短得難以掌握 / 粗糙和淺色的筆觸,像極了我們的語言 / 我們同一顏色的校服,若那是一種白色 / 那彩色將會多麼蒼白」──乏善可陳,跟同代成長的樂隊成員能用自己的說話和音樂去回應世界,甚有距離。但詩人並不單單停留在過去的經驗之中,他嘗試對過去提出質問︰「……而我們在高層的走廊上 / 被四方的汽車圍困,如果去闖去反抗 / 是否就會踫見自己的靈魂?」,找回靈魂深處的那個我。陳滅以自己成長的經驗去回應音樂,達到對話;所踫見的不單是自己的靈魂,更是同一代人成長的魅影。正因為共同經驗,他們都有著共鳴,確信仍有更多的人為同一個期待的年日拍掌歡呼,縱然演說各自的故事。

尋找表述的口吻、姿態

  甚麼時候我們需要尋找別的口吻、另一個姿態去表述自己?那必然是當我們處於一個「失語」的狀態,所有的言詞太貧乏,又或是過於氾濫,不能再起著指稱物事的作用,故此有必要找尋其他的表述。〈晚安〉的頭兩段,正揭示了一個「失語」的狀態︰「廣告燈箱仍亮著未盡的話 / 字句閃爍將熄,但雨還沒有停……滿城所見的文字都隨著雨水 / 流向街角漩渦一樣的去水口 / 雨中亮起的霓虹、搖動的廣告和招牌 / 所有說話像囁嚅的少年一樣壓抑」。詩人在「失語」中向一隊北京的樂隊借來表達的口吻和姿態,向自己身處的境況、城市頻頻說著晚安︰「晚安了在雨中彷徨的人們」、「晚安了所有開始經歷的終結」、「晚安了被雨水圍困的人們,晚安了 / 徘徊在雨中的人們,在2001年夏夜」。如果連起〈晚安北京〉一曲來聽,我們將聽到歌手沙啞聲音高唱晚安背後,那份高亢、憤怒、憂心忡忡的感情。而詩人看似平靜的文字,也不過是強自掩抑,箇中不無憤懣、無奈之情。晚安,也只是在無何如何之下,唯一的言詞和姿態。與音樂作為生活詮釋的情況一樣,借音樂為口吻和姿態同樣是在彼此的對話中找尋表述的途徑。

對樂章背後的人文關懷

  對音樂背後的人文關懷,必然是跟音樂對話的其中一員。詩人從音樂聲情的理解和感受,到作曲家,乃至其身處的人文境況達到關心和同感,是進深對話的表現。〈管弦樂協奏曲〉是陳滅與作曲家Bartók的直對話︰「這就是最後的你?以輕快管弦 / 在流亡的異域耗盡年月 / 以悅耳的方式表達消沉 / 這時戰火或已漫延至家鄉? / 在第三樂章最後一聲幽沉的鼓擊裏」。詩人想到作曲家晚年在異邦編寫樂章的境況、對故鄉的牽念。從音樂中,詩人更聽到作曲家更矛盾深沉的感情︰「寫作更激越輕快的音樂 / 為消沉的日子留下延長和音 / 興奮中更加消沉」,音樂的輕快激越更顯作曲者的消沉。詩人因而明白到樂章是作曲家打造出來的理想國度,以寄託晚年異鄉生活的消沉︰「異域裏建造你所歸屬的民族 / 何等盛大又何(等)寥落 / 只由三兩個音符組成的烏托邦」。明白到作曲者的人文處境,也才更能明白音樂本身。

叩問與自凝

  對話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在多次對等的交談以後,說話和了解的對象必然回歸自身。〈低保真〉裏,詩人多次對音樂直接地叩問──〈再會〉︰「Satie是不是會明白?」、〈Gothic〉︰「隱約聽到的喧嘩是歡呼還是掙扎? / 用雙手創造的畫像迥異於現實 / 音階向下或向上?皆源自攀爬的階梯」、〈為弦樂、敲擊樂和綱片琴而作的樂曲〉︰「恐怖中找到的純粹和甜美 / 是絕望,還是追求?黑漆鏡內冒出的硝煙 / 是暫竭戰火瓦礫間堆疊的屍骸 / 還是鏡外另一個相反的你? / 就這樣關掉世界的畫面 / 奏到最後,或是暫停留?」。詩人作出的叩問將一一返回詩人本身,焦點重新集中到叩問者身上。〈再會〉中對Satie的提問,帶出了詩人在其音樂中只想說話(對話)的最終目的。〈Gothic〉裏對樂聲的追問,讓詩人在暗沉、不安的歌聲中明白到一切,繼而回到那年代睡去又醒來。〈為弦樂、敲擊樂和綱片琴而作的樂曲〉反覆的詢問,沒有在該詩中得到直接的回應,但在〈弦樂四重奏〉中卻有這樣的形容︰「有一道電流通過街頭,通過我 / 沉重疼痛的頭,模糊視線稍稍對準了焦點 / 便能看見一張Bartók的臉 / 平視的雙眼望穿我身軀 / 一直朝向更幽暗的後方」。Bartók的音樂有如電流,通過了詩人,觸動了他,詩人的看到了Bartók的面,而Bartók的雙眼正望穿了詩人的身體,達到更幽深的後邊。這是一個有趣的境況,詩人與作曲家互相凝視,是另一皇形式的對話。視點自詩人出發,到達作曲家身上,再從作曲家身上返回詩人本身,並且穿透了他,看到更深更遠的東西。

總結

  近年,詩人專注從事文學評論,同時埋首整理本土文學,詩作相對減少;但新近的詩集〈市場,去死吧〉中仍能看到詩與音樂的某種連繫。第五卷的「貝拉‧塔爾組曲」無疑以組詩形式(詩的曲式)再現貝拉‧塔爾(Béla Tarr,匈牙利導演、劇作家)作品中的某個主題、某種氣氛,或是詩人某份獨有的感觸。更特別的是,集中好些詩歌如〈市場,去死吧〉、〈說不出的未來〉給譜上音樂,在不同的社運場合、聚會演奏。陳滅的詩作歷程由音樂開始,如今又歸回音樂。詩與音樂的對話就在不斷往復的理解、重譯中展開。【101】


作者簡介︰
張嘉俊,嶺南大學中文系一級榮譽文士、中文哲學碩士。合著有《書寫香港@文學故事》、《西新界故事》;合編有《寫作好年華︰香港新生代作家訪談與導賞》。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