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誰是絢麗?誰卻荒涼?

黃秀菱 | 2015-11-02 15:11:14 | 分享到

   【港人字講:黃秀菱】初中的地理課,其中一個單元是全球沙漠化的問題。世界地圖攤在桌上,一覽無遺,方注意到七大洲之中,總被忽略的一個洲,地形輪廓驟眼看似倒轉的三角形,著名的撒哈拉沙漠地帶位處邊陲。懵懂的我,除了知道作家三毛曾旅居撒哈拉沙漠,對於這大洲幾乎一無所知。這就是我印象中的非洲。

  日漸成長,在英國文學課上讀到作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 所寫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小說裡頭描述的非洲剛果窮山惡水之境,以及黑奴人命如草芥的呈現,印象深刻,但亦止於應付課業的知性認識,正如區家麟的《他他巴》所言,非洲的一切,我們曾經聽聞,但過目即忘。

  近年,國際關係大舞台上,關於非洲的傳媒報導可謂少之而少,而鎂光燈下往往集中於這不毛之地的貧窮問題、西方社會,甚至泱泱大國的人道救援措施:津巴布韋的貨幣貶值、中國協助當地興建鐵路等。可是,我們鮮有鍥而不捨地追溯非洲貧窮的根源,大多只是拋下一句:沙漠之地嘛,如此差劣的天然環境,苦難無止境,自是必然。

  然而,本地資深傳媒人區家麟所著的《他他巴》推翻了以上理所當然的結論。《他他巴》一方面記錄了作者參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奈特學人計劃見聞,另一方面又緊扣著課程有關非洲的分析,涵蓋地理、歷史、經濟、政治等人文學科,抽離西方歷史觀中霸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角度,剖析非洲落得文化分崩離析,貧窮問題歷久常新的根源。這些深入的分析不僅彌補了人們認識非洲的一塊缺失之拼圖,更呈現了美國與非洲強烈貧富懸殊之間的有趣現象,荒謬感和無力感頓然而生。

  但荒謬感和無力感並非解決貧窮問題之途。區家麟在〈津巴布韋浮沉錄〉一節中,先有力地反駁本地政客總以非洲民不聊生,論述民主制度的錯,揭穿蒙混事實的言談;同時,這一章節分析成功的民主制度更需要許多條件,才能有效地施行,彰顯其對民生、經濟、教育等各方面的好處。而其中一項為社會需要活躍的公民參與。2014年香港經歷九十多天的雨傘運動,牽起公民意識覺醒、反對制度不公的一切漣漪,掩卷之際,在政治陰霾下,非洲津巴布韋狠狠上的一課,能否給予一點啟發呢?

  《他他巴》的副標題「走在絢麗與荒涼」,絢麗與荒涼形成了強烈對比。讀者起初會以為絢麗所指的是美國為首的大國,走馬燈般的生活卻落得單一價值,味如嚼蠟;而荒涼最適合形容非洲,長久以來積弱,入們生活捉襟見肘,望天打卦。可是,作者以文化觀察者的角度,捕捉一幀幀衝突處處的生活照,貧卻未必一定苦,人窮志不短,墨西哥廣場擦鞋童的自信,拉丁美洲小國小人物對生活的熱愛、樂天知命,一幅幅的風情畫,無關乎作者的偏愛或價值批判,卻正正引申出:絢麗荒涼之別,是環境塑造生活,還是心境鑄造生命?誰是絢麗?誰卻荒涼?

  《他他巴》之後,區家麟陸續出版一些結合遊記和反思的文集,理性的批判外,行文用字彷彿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冷靜銳利的敘述視角,精準而讓人一再細味的文辭。不少外國的文學作家同時身兼記者工作,取得很大成就,假如我們將已當了二十多年記者的區家麟視為文學作家,從「越界書寫」的角度閱讀這些作品,可發掘他的作品內更豐富的文學意義和人文價值。【101】

作者簡介:
艾斯蒂娜,半個貓奴,沉迷坐長途巴士放空,非誠勿擾。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