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B8%AF%E4%BA%BA%E5%AD%97%E8%AC%9B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王良和的身體書寫美學-從〈魚咒〉到〈蟑螂變〉

吳芷寧 | 2015-12-21 16:50:27 | 分享到

   【港人字講:吳芷寧】在閱讀王良和的小說時,不論是〈魚咒〉或〈蟑螂變〉都會發現當中呈現了不少人性的陰暗面。而2015年9月13日舉辦的「鴛鴦」茶座正以「似虛還實的暗黑身體書寫」為題,讓小說家王良和以身體書寫的角度,親自剖白作品中人性的黑暗與身體的關係。

  對於王良和來說,「身體」所呈現的是一種自然的隱喻,並不是表面的傷害而已。針對〈魚咒〉和〈蟑螂變〉而言,他認為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的天性;另一方面是相對於人而言的其他生物,例如〈魚咒〉中的彩雀(一種打魚)。至於其所帶來隱喻則是「以教育為名行使暴力」,中國人總是不知不覺以教育為藉口,在別人身上施虐。以下將按這兩篇小說的內容,更深入解釋王良和的觀點。

  首先,在〈魚咒〉中力衡(故事中的「我」)的母親對他的教導從來都是訴諸暴力,這種暴力不僅發泄在他身上,也在他深愛的彩雀上可見。因此,力衡對母親的印象也只有暴力和權威。「但我實在記不起母親的模樣,包括她的容貌,服飾,聲音,彷彿陪著我的是一個陰影,甚至是一個詞:母親。」(註1)而力衡對彩雀的執著則是因為兒時母親沒有給他買任何玩具,所以在街上的檔攤觀察彩雀是他唯一的樂趣。力衡曾經偷母親的錢買玩具,母親曾可能因這件事打他。不過這暴力可能在力衡心目中只是純粹的暴力,未能起教化的作用,他說:「我是唸幼稚園的時候學會偷母親的錢,但我已記不起,她打我是不是為了這回事。」(註2)後來母親更以為力衡與男生一起在廁所裡鬼混,所以為了懲罰他便把其深愛的哪吒(力衡為彩雀起的名字)倒進馬桶。目睹這一幕的力衡性格變得更扭曲,他把哪吒撈回來,嘗試把牠煮熟,回敬母親。「我說:哪吒,你是我偷母親錢買來的,你應該屬於我的母親,我不要偷他的錢了,我已經向她認了錯。」(註3)在烹調哪吒時,他不斷向哪吒身體施暴,例如用刀子切割它的身體。不過母親對於在力衡身上訴諸暴力的事不以為然,正如文中:「母親醒來,好像忘了昨天的事,平平靜靜地吃著泡飯和辣蘿蔔,完全沒有察覺今天的泡飯,有股淡淡的屎尿氣息。」(註4)雖然力衡把暴力發泄在彩身上,但母親所帶來的陰霾是不能磨滅。

  另外,〈蟑螂變〉也繼承了這種身體書寫的美學,故事中的「我」也是不知不覺以教育為名,對女兒行使暴力。故事中的「我」對蟑螂異常執著,甚至覺得蟑螂本身蘊含著很多智慧,經常做有關蟑螂的「實驗」。「我」因女兒學校教授有關蟑螂的知識時,都不是以真的蟑螂為學習素材,而深感不滿,並藉此批判現時教育。「看圖片?那是假的,不是真實的蟑螂。老師怎教?」(註5)「我」覺得只有直接觀察和感受蟑螂身體的每一個變化,才可以了解蟑螂。「我」甚至強逼女兒接受這種思想,把她捆綁起來,強要她看「我」在蟑螂身體所做的每一個實驗。「我火速把繩子連人帶椅纏著,繩子像蛇一樣,完全摸到我的意思,柔著身子打著漂亮的圈,到後來一緊,把我的女兒綑住了。」(註6)「我」覺得蟑螂有藥用功效,於是把熱水倒進放著蟑螂的瓶子,攪拌後給女兒喝,希望在女兒身上證明蟑螂能醫夜尿和咳嗽。最後我玩死了蟑螂,但他也是不以為意,堅持這是「實驗」。可見,從〈魚咒〉到〈蟑螂變〉,父母都是不知不覺以教育為名,對於孩子施虐,也對身邊的生物施虐,但這都對孩子和其他生物做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總括而言,〈魚咒〉和〈蟑螂變〉都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都以身體為載體,表現自然所帶來的隱喻。王良和也在「鴛鴦」茶座中指出他相信人類進化論,並認為人可以從自然中找出其隱喻 。身體書寫更是探求神權,人權,政權乃至人性問題之間相互的關係的一種手法。【101】

註1:王良和(2002):《魚咒》‧〈魚咒〉,香港,青文書屋,頁10。
註2:同上,頁17。
註3:同上,頁19、20。
註4:同上,頁20。
註5:王良和(2014):《破地獄》‧〈蟑螂變〉,香港,匯知出版有限公司,頁31。
註6:同上,頁33。

作者簡介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學生。喜歡閱讀不同的文學作品。課餘嚐好是繪畫,偶會創作漫畫。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