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AD%86%E5%8F%AF%E7%B6%B2%E6%83%B3

101藝術新聞網找來一眾爬格稀有動物及創作野生動物,自組小型文化藝術動物園,讓更多獨特的文化藝術發揚開去!歡迎各位入場參觀,費用全免。如被「咬傷」或「感染」,噢!閣下自理~

劇評《蝶影紅梨記》

撰文:曲 飛 | 2010-09-25 00:00:00 | 分享到

看畢參與「當代戲劇大師的身影」戲劇藝術節劇目之五《蝶影紅梨記》,突然對香港粵劇界有著一份希望。因為終於有新生代大膽創新,嘗試將大師級戲寶用另一種切入點再重新展現,某程度上給經典著作注入新衝擊,就如編導在手術室使用各種手段將作品電擊,給她有著歷久不衰的生命力。而這次進行手術的作品,就是1957年「仙鳳鳴劇團」開山首演的《蝶影紅梨記》。

作品原著是出自唐滌生手筆,他當年將元朝雜劇《謝金蓮詩酒紅梨花》(張壽卿撰)和明朝傳奇《紅梨記》(徐復祚撰)溶合,編寫成《蝶影紅梨記》。唐滌生在首演特刊裏撰文,交代他改編動機及心路歷程:「睡前,花神(謝素秋圖)的倩影尚在腦際,順手拈起枕旁的元曲選,漫無目的的翻開一下,翻至紅梨記時忽然有謝素秋之名,下意識使我心靈震動,如此偶合,莫非有神奇的推使?於是,我把紅梨記再細意的看。……書裏的謝素秋似乎漸漸地活了,對我苦笑對我嚶然欲哭,對我橫波含淚,似乎有著無限的辛酸,於是,我決意改編紅梨記。」
而著名戲曲學家吳梅對《紅梨記》的評語是:「此記譜趙伯疇、謝素秋事,頗稱奇豔,明曲中,上乘之作也。」

《蝶影紅梨記》是講述書生趙汝州與名妓謝素秋神交三載,始終緣慳一面,幾番波折,最後終成美眷的愛情故事。唐滌生對情節布局甚奇精準,浪漫細膩,五十年來常演不衰,早已成為經典名劇。由於唐滌生筆鋒力透紙背,現在對編導張卓琪而言,首要處理的不是劇情張力,而是如何選擇運用當代戲劇手段,將作品以「寫實主義」和「表現主義」互相結合。相信編導十分明白,當代戲劇發展自俄國戲劇家史担尼.斯拉夫斯基提倡的「由內而外」的表演理論一直影響深遠,他與中國戲曲主張「由外而內」的演繹手法可謂互相徑廷,所以演出風格是小妮子首要解決的。

執導者現在選擇的舞台美學依然具有中國古典色彩,分場舞台布局以「一桌兩椅」為主,沒有多餘的擺設,忠於戲曲的演出框架,角色形象以現代古裝劇的設計,令觀眾視覺上不至於和角色之間關係拉得太遙遠,這一切,都給觀眾在閱讀作品時,也不要忘記她的原委是明朝和最初的表現派系。這種處理和選擇是值得欣賞,因為當新生代觀眾看完這齣叫現代版的故事後,基於編導對戲曲的尊重,有心人定必追溯原著的演繹和分別,變相加強新生代觀眾對戲曲的興趣和研究。

至於演繹手法,現在眾演員均是俱有舞台經驗的表演者,對導演要求十分配合,雖然劇情略過所有的唱戲,但眾人也克盡己任,對唸白的處理恰到好處。而值得進一步鑽研的,是處理角色謝素秋的既複雜又矛盾的心理狀態,現在彰顯的心理層次尚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