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97%9D%E5%A3%87%E9%9A%A8%E7%AD%86%E9%8C%84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默劇——靜默的藝術

霍達昭 - 資深默劇工作者 | 2009-12-10 22:16:28 | 分享到

 默劇一代宗師馬塞馬素離世,我想在全世界其震撼度,不下於剛過世的三歌王之一的巴伐洛堤,但在香港有多大震撼呢?

 與演藝朋友談及馬素之死,反應都是淡淡然,這是意料中事。香港默劇發展由八五年藝穗節開始,到九五年約有十年成長,之後便慢慢淡化。原因相信是要推動和普及一門新藝術(默劇在西方有近二千年歷史),是很費心力。默劇在香港衰落的兩大原因:有力者無心,有心者無力。

 在九月二十四日,經盧偉力兄告知馬塞馬素死訊後,曾希望在媒體找到或聽到有關他的消息或評論,可惜這裏不是澳洲(澳洲來電得知,這是一條全國重點新聞),後幾經轉折才得到一篇,是本地首席才子的文章(香港的報紙太多,要買齊無錢;香港的電台噪音太多,要聽齊費神;留港時間太短太忙,衹有求人)。

默劇給人誤解太多,正說的地方太少。但誤解若來自小人物如我,說了等於沒說,也罷。但出自粉絲多如天上繁星,言行呼風喚雨,有‘教養’,有‘深度’的首席文化人,誤解可令默劇藝術陷入歧途,永不超生。

 文章中寫〔默劇是一種所謂Understatement,一個喧嘩亢奮毛躁浮誇民族,怎懂得欣賞。〕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性,優點,缺點。希望他談這‘喧嘩亢奮毛躁浮誇’的民族不是指中華民族,即或是指中華民族,與默劇觀賞有何關系呢?

 縱觀整篇文章,作者對默劇的認知,僅及皮毛,且太多想當然了。對一個在西方國家被受尊重(法國更視為國寶)的藝術解說如此粗疏,希望這衹是才子忽然草率。為補充其錯誤,在此僅以文字予以視正。

 默劇源於古希臘劇場,之後發展路線和時間是沿羅馬帝國,意大利,英國法國遍及整個歐洲,特別是法國更是現代默劇發源地(一般戲劇入門書也可找到有關以上默劇資料)。才子說默劇來自中國是想當然,或許戲曲中的‘三岔口’‘陳姑追舟’等功架做手與默劇相似,但源流相距太遠了,每種藝術起源必受其地理,氣候,和歷史因素影響,默劇探源,也應如此吧。

 默劇不等於啞劇,默劇(MIME)正名應譯為摹仿劇,被誤解為啞劇或默劇,與馬塞馬素摹仿差利.卓別靈的默片形式而定名有關。事實默劇可以說話,可以唱歌,文藝復興時期更有布景道具,今天的後現代默劇很多是口水多過茶。

 才子說默劇的神髓是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首先發現,是真是假,找盧偉力吧,他是研究布萊希特的專家。說實,默劇自羅馬帝國到二十世紀初都屬於平民大眾的,普羅大眾最能體味默劇神髓。而被才子讚嘆的街頭機械人,是默劇的末末流甚至未入流,他們衹比乞丐好一點(街頭表演絕非乞丐),末流默劇是靠買弄摸牆拉繩等無中生有技巧表演吸引觀眾,但作為默劇推廣則無可厚非,作為現代藝術,應有更高層次追求,探索和認知。

 默劇一代宗師的馬塞馬素逝世,對參與默劇工作的藝人來看說者,是有點難過,但在一座大山消失後,將會見到大片平原,這是探索默劇的後話了。

 霍達昭       philipfok@gmail.com       mime4946.mysinablog.com

1987年成立藝穗默劇實驗室,推動香港默劇。1992年以優才‘默劇藝術家’移居澳洲悉尼。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