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97%9D%E5%A3%87%E9%9A%A8%E7%AD%86%E9%8C%84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學做狠心人!

鄧亮瀅(臨床心理學家) | 2014-09-21 11:37:36 | 分享到

  【藝壇隨筆錄:鄧亮瀅】有朋友說,我既是臨床心理學家,又喜歡創作,可謂得天獨厚,意思是說我懂得一些心理學理論,會對我描寫和創作人物有幫助。不過我發現心理治療與創作其實是兩碼子的事,最近更有人說,我太好人,唔夠mean,妨礙了我的創作。

  在我日常的工作當中,每每與經歷各種苦難的當事人同行,在逆境或絕望處尋找力量、資源和希望漸漸成為我近乎本能的反應。當我編寫劇本時,我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為角色留一線生機,在烏雲暴雨中留一點陽光,直至旁人如林愛華當頭棒喝,問我搞乜鬼,我才驚醒,發現這片「好心腸」正正削弱了故事的戲劇性,令劇情拖泥帶水,或令角色out of character。 原來做臨床心理學家要慈悲,做編劇卻要狠心。

  電視或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往往把感情關係浪漫化,總是金童玉女,天性善良,一旦相遇後便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種浪漫愛情故事加大團圓結局只會讓人對感情關係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看戲看電影那刻心馳神往,回歸現實卻沮喪不已。

  我對平凡人的故事更有興趣,各有各的脆弱,各有各的自私。每個人都會被傷害,亦同樣會傷害人。平凡人相遇,平凡地相愛,愛惜彼此的獨特與不完美,有時自私,有時包容,有時心軟,有時決絕。在無常的生命中,曾經愛過、癡過、儍過、痛過,便已不枉此生。

  今次很難得與相識多年的朋友林愛華和謝傲霜合力製作《傷愛三次方》,我編導的劇目《親密關係》借一個女生對同性密友的苦戀,呈現同性戀者所面對的社會壓力。社會汚名對同性戀者固然做成傷害,但更痛苦的是內化恐同(internalized homophobia),即是把主流文化的打壓、旁人的流言斐語內化成自己腦袋裏的批判者,每每質疑或眨低自己的價值。

  然而無論是同性戀者、異性戀者或雙性戀者,每個人都揹著各自的內心包袱,不時質疑自己、批判自己,甚至打擊自己,妨礙自己追求所愛、追逐夢想。傷痛的故事有時更有警醒的作用,為何明知被傷害被利用還要停留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當中?到最後是甚麼盲點、甚麼包袱困住了自己?唯有認清自己的盲點,了解自己的需要,才能好好活出自己平凡又獨特的生命。【101】


作者简介:
鄧亮瀅,香港大學文學及文化研究碩士,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現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曾多次獲青年文學獎獎項,其中以劇本《搭錯車》獲戲劇高級組冠軍,並隨後於麥高利小劇場公演,兼任監製、聯合導演及編劇。曾於紐約大學修讀短期電影課程,錄像作品包括《六四吧:人、情、空間》、《If One Day I Can Walk No More》等。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