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97%9D%E5%A3%87%E9%9A%A8%E7%AD%86%E9%8C%84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藝壇隨筆│格子│寧為偽文青不作藝文青的頭盔現象

格 子 | 2018-07-02 12:14:48 | 分享到

   很多人知道端午節是傳統華人社會習俗,卻不曉得端午為紀念詩人屈原而把當天定為詩人節。身兼詩人和藝評人的吳美筠特地選了這天,帶著她最新出版的藝術評論集《獨眼讀看》,與藝評人賴勇衡跟讀者一起攀談真假文青的成因現象。

  吳美筠打趣說,香港地處於「寧為偽文青不作藝文青」諷刺狀況,好奇賴勇衡如何踏上真‧藝文青之路。他憶述中學時期接觸《星島日報》的陽光校園報而開始寫詩。初試啼聲後,竟獲稿費更受到很大的鼓舞。後來,儲錢跑到電影中心買戲票看尚盧‧高達電影,先由讀者角度觀賞,慢慢培養興趣,學習如何賞析電影,再通過多看多寫等訓練進入專業藝評。吳美筠也笑說,昔日求學階段時,所有女同學以為她不吃午飯省錢是為買新裙,後來得知她不吃不喝只為到二樓書店買特價詩集而覺得她很奇怪。兩代藝文青在談論偽文青與藝文青的分別時,賴勇衡闡釋真偽文青說法最初由台灣流入本港,及後,純港產法式旋轉型生活潮流雜誌《100毛》也曾專題報導,以調侃戲謔的口吻教讀者如何分辨真偽文青,而真偽文青似乎都有些約定俗成的刻板形象。

真偽文青之別

  偽文青經常在咖啡店流連,愛呷一口有拉花的cappuccino,拿著書拍照打卡配一段擬似詩的感性散文來搏人讚好俾like,至於對文學、閱讀、文化、哲學等的內容和意義有多了解並不重視。偽文青聽起來輕鬆又容易喬裝,近乎是一種消費文藝的模式,強調自己比別人更有品味格調和文藝氣息,明顯模糊了主流文化與文藝界線。唯獨真‧藝文青恰恰相反,實況負擔不起這種奢侈消費,生活也沒如此優雅浪漫。吳美筠和賴勇衡異口同聲表示,在講現實的香港,單靠撰寫評論不足以謀生,最保險是有份全職工作支援才可延續文青夢。縱使真‧藝文青的生活如此狼狽不堪,她強調,這樣的離地狀態是必須的。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需要空間,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想像,時刻對生活抱有好奇疑惑。好的作品會打動觀眾,會與之發生幽微的關係,而藝術具備超越日常現實狀態的能力,豐富了我們的內在本質。

  賴勇衡接著解釋,香港人討厭人「扮嘢」(扮有深度),更不會厚顏揚言自己是高級知識分子。偽文青的盛行是源於抱著「我唔威淨係戴頭盔」的虛偽心態,裝作一下就好,不必認真閱讀,反正讀不是為看懂。於是大眾對真正博覽群書和認真寫作的真‧藝文青,冠以無病呻吟又傷春悲秋的矯情污名和嘲諷。這樣的文化現象到底反映了什麼意識形態?吳美筠認為,個人的閱讀經驗很重要,它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教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促進和滋潤你人生的狀態。書寫需要閱讀之餘,同時也要看展覽、音樂、電影和戲劇等不同藝術形式,來填補自己對藝術知識的不足。基於這樣,賴勇衡稱文青中的「青」不在於年齡卻在心態,對生活對世界仍在探索和嘗試,優秀的文藝作品超越了精神限制,有力量讓讀者了解世界與自己的關係。

藝術不深奧 評論不難明 

  賴勇衡以電影為例,對一般觀眾來說影評的功效是消費指南,但在這之上的層次是「解畫」,你有很多不明所以的地方要解謎,是一種求知欲。不過,最高涵義是發掘更多電影的意義、文化與美學價值,讓創作者、觀眾和評論人三方得到理解。吳美筠坦然,藝評少有被重視成為一項文學類別,她選擇文字媒體作為評論是因為評論有其社會使命和建構文化的功能。評論除了回應藝術家和其作品也同步聯繫觀眾,作品放眼在社會脈絡的語境中,讓我們看到社會當下發生很多荒謬的現象。建構藝術不只囿於藝術家,評論透過文字建構出不同層次的景觀,以愛來推動文化藝術發展,有助人類去理解和看待這世界。她回味當年在戲院看畢王家衛《阿飛正傳》,素不相識的人急不可待要找人解構電影符號,營造濃厚又熱烈的藝文討論氣氛,更因此建立了一群藝術伙伴網絡。

  分享會有讀者認為,偽文青出現源於大眾對藝術的誤解,對高深看不懂的文化藝術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和抗拒,並反問吳美筠如何藉著新書《獨眼讀看》,如何令讀者明白藝術和評論是可以融入日常,令更多人了解藝評是怎樣一回事?吳美筠試舉台灣舞團「雲門舞集」的創辦人林懷民,於2013年在台東的池上鄉稻田演出《稻禾》為例。該團邀請鄉鎮居民共同協作及欣賞舞蹈,儘管農民、村民完全沒有藝術和舞蹈的基礎認識,也無礙他們欣賞和了解整個演出。她又稱,其實藝術不一定在正規藝術場地演出,很多時候政府推出的文娛康樂活動往往忽略了藝術,那是假設市民對藝術毫無認知,低估了大眾的理解能力。

  她提到,新書裡除了有傳統藝術表演評論,也有不少篇幅提及流行文化現象,如日本卡通片《叮噹》是日本的流行產物,卻因為由已故配音員林保全先生的聲演,於是成為了好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林保全與叮噹的形象深入民心,連接了香港與日本兩地。這解釋了藝術不深奧,評論也不是如此難明,是這麼簡單、直接就能走進我們日常生活嗎?她重申,希望透過文字去提升讀者的敏感度,相信藝評文學的意義能與讀者溝通,連接她的內在世界。最後,吳美筠鼓勵有意投身專業藝評的讀者們,首先必須全心投入和愛惜作品與之成為朋友,同時多入劇場、多看書、多練習,訓練眼到、手到、耳到和心到的觸覺敏銳。【101】

評論講座│6月18日(一)│《獨眼讀看》第四擊!
題目:藝文青請留言--《獨眼讀看》現身會
如果說藝文青症狀是:愛呷一口花茶,掀一本咖啡時光,享受流連劇場,看戲聽歌看裝置,身體、節拍、書香、光影之間拍花貓,沒有限止……端午的下午,文青的文藝,習慣詩生活的人請各路文青高手現身留言,談談從我add我貼我like,到讀看獨評,自己想法自己書寫的生活。
時間:下午3:00-5:00
地點:吳松街191號地下突破書廊【費用全免】
藝評作者:吳美筠博士(香港文學評論學會主席)、賴勇衡先生(專欄作家及藝評人)
主辦機構:突破(場地伙伴) 及 A.C.H.K.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