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97%9D%E7%84%A1%E6%AD%A2%E5%A2%83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29+1》與第七藝術

撰文:曲 飛 | 2015-07-14 09:57:18 | 分享到

  托爾斯泰說: 「沒有科學和藝術,就沒有人和人的生活。」換言之,在科學日新月異,全球一體化之下,表演藝術和科學已經是密不可分。舞台劇創作人除了要做好本分,為觀眾提供具有質素的作品外,如何保留劇場影像,也是一大課題。

  早前筆者已經介紹過,英國積極推行National Theatre Live(簡稱NTLive)的舞台劇項目,令不同國家及地區的觀眾也有機會在影院欣賞到當地高質素的劇目。回首香港,每年平均有近四百齣大小類型的舞台劇,但是只有極少數的製作單位願意投放資源去認真攝錄劇場影像,大部分的藝團都是以「象徵式」的方法去處理,導致影像記錄有點粗製濫造,若是一個世紀後有學者研究香港舞台劇的歷史脈絡,憑着這些影像去參考可謂苦不堪言。有劇壇朋友道: 「我們資源有限,很難投放額外資源去攝錄劇場影像。」不過,藝術團體「KearenPang Production」創辦人彭秀慧用行動告訴大家,只要有心做,任何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29+1》十周年

  事緣今年是該藝團獨腳戲碼《29+1》發表十周年,在這十年期間,作品由最初在香港藝穗會小劇場首演後,八年內穿梭了內地、香港、澳門大小劇院,彭秀慧以自編自導自演身份,創造了香港舞台劇獨立女演員的典範。按記錄,作品共累積九十一場,觀眾超過四萬八千人次。彭秀慧為了回顧十年的轉變,上月份在九龍塘的大型商場電影院內,以私人放映形式將《29+1》(2013年8次方)的攝錄影像和支持者分享,當天支持者眾,座無虛席。而筆者的着眼點在於,這次「放映版」能否達到NT Live的製作水平,給觀眾感受到劇場與第七藝術之間的平均和張力。須知道,劇場無可取代的就是它與觀眾之間的「共時性」,故此有劇場每晚逝去,但每天又再度復活的說法;而第七藝術就是來自意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於一九一一年發表的一篇《第七藝術宣言》。

  從科學原理解釋《第七藝術宣言》,電影賴以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科學原理是「視覺暫留」。現代科學準確驗證,視覺在眼前消失後,在視網膜上保留的時間是0.1至0.4秒左右。現代電影標準的拍攝和放映速度是每秒鐘二十四個畫格。每個畫格在人眼中只停留三十二分之一秒。這樣電影上不動的畫面,經過放映就成了活動的影像。獨立藝術電影既利用了科學技術的成果,也吸收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建築的藝術成分和表現手法,具有自己的獨特性質和藝術效果,已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

戲劇電影兩相宜

  現在負責《29+1》十周年紀念放映的舞台錄像製作盧海龍,他絕對功不可沒,因為現在的放映版本,運用了四部攝影機剪輯而成,也許很少觀眾留意,剪輯技巧其實等同導演技巧一樣重要,因為此崗位是決定觀眾在接受影像時的「視覺暫留」。所以,現在觀眾除了可以看到劇場美學,還可以透過剪輯技巧,鉅細無遺看到角色從表情到精神層面的不同面向,成功打動觀眾為角色林若君和黃天樂的際遇而感觸落淚。若然情況許可,能夠配上字幕,就可以給失聰人士感受到這股劇場魅力。故此,是次紀念放映除了記錄了香港一位重要舞台劇演員的青春,更加反映了香港攝錄劇場影像技巧絕對有專才配合,具有水平。只不過,問題是藝術團體以至政府如何認真看待這種紀錄模式。

  時光荏苒,筆者在香港觀察了劇壇達四分一世紀以上,對一位相信自己藝術理念長達十年的劇場工作者,彭秀慧的《29+1》可謂鳳毛麟角,她正好向獨立製作的同業說明,只要凡事有信念,就毋須刻意地去堅持,每個作品和角色都有其定數,只要用心製作,與時並進,藝術之路自然可以一步一步走下去。【101】

(原載《大公報》2015年07月13日A21版)

放映資料

日期:2015年6月21、22、28、29日
地點:又一城AMC戲院

攝影:Marco Yiu│Lo ManCham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