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97%9D%E7%84%A1%E6%AD%A2%E5%A2%83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從路德身上學會愛 --- 音樂劇《路得記》

撰文:曲 飛 | 2015-08-05 10:52:09 | 分享到

  踏入暑假,筆者走到澳門大學表演場地,觀賞由戲劇農莊、澳門大學學生會、香港Sky Theatre Creative、龍捲風創作及周永勤區議員辦事處合辦的「港澳青少年藝術交流計劃」系列之音樂劇《路得記》。該演出獲澳門基金會及教青局資助,招募近百名年齡十五至二十三歲港澳學生參與,邀得九間香港學校及十四間澳門學校加入,一起完成兩個月排練。劇中加插了多場大型歌舞,將學生活力及現代元素注入舊約聖經故事中,讓青少年透過正統的戲劇訓練認識到社會和家庭議題,同時展現創意及技能。

  此外,該計劃的參加者多來自香港及澳門的基層家庭,為了減輕各參加者經濟負擔,參加者無須繳付任何費用,住宿、膳食、交通及製作演出等都無須付費,所有費用均由該計劃或贊助機構支付,期望參加者能在無經濟負擔的壓力下參與計劃,透過交流活動及藝術訓練提升個人素質,拓闊視野。

港澳近百學生演出

  散場之後,筆者腦海不斷反問為什麼選擇路得?她的故事和當代社會現象有什麼關係?須知聖經故事多不勝數,即使筆者不是信徒也閱讀不少,選擇路得這個故事,到底盼望參與交流計劃的青少年學會什麼?負責是次製作的香港蔚藍劇場創作室藝術總監陳冠中曾表示:

  「相信透過歡快的歌舞表演和演員的青春活力,定能感染全場觀眾,散發正能量。」事實上,現在演出元素融入了當代舞、流行曲、民族風舞蹈等表演,的確成功設計出亮麗的視聽效果。有趣的是,《路得記》故事本身的基調並不歡快,藝術總監要將這故事基調和表演風格上取得平衡,是有一定難度。

  《路得記》敘述了一個不是以色列人的外邦(摩押)女子蒙上帝恩典的經過。就好像有人原先都不認識神,但是投靠祂之後,生命裡就充滿了恩典與祝福。原著編寫風格很像古典的五幕喜劇:

  「歸回故鄉」、「拾穗度日」、「請求至近親屬盡上責任」、「締結良緣」和「大衛的家譜」故事的主題思想就是信望愛。其中「拾穗度日」的場景,更加被法國巴比松派畫家,尚│法蘭索瓦.米勒(一八一四至一八七五)用作創作靈感, 繪畫出不朽名作《拾穗》(Desglaneuses,一八五七)目前仍藏在法國巴黎羅浮宮。該畫除了描繪三名農婦在金黃色麥田撿拾麥穗情景外,其金黃陽光、彎腰等細節,呈現「英雄史詩般的崇高意境」。畫面上三名年紀不同的女性,表現出勞動家庭的命運,且畫面遠處可看到農地監督者坐於馬背上觀看,反映出當時資本主義產生的貧富差距。

困境存活學會成長

  當筆者仔細了解故事劇情後,不難解答心中的疑問,為什麼要選擇路得,因為青少年可以透過演繹故事,明白到存活的真理。由於新生代成長過程物質相對充裕,很難明白和體會到在舊社會生活的困境,所以他們能夠透過排演過程,感受到前人到底可以憑着什麼信念來生活。但是這一切,觀眾能夠接收到嗎?會被感染嗎?這就很取決於表演者的演出心態,如果他們以載歌載舞、遊戲一場的玩票性質去演繹角色,觀眾只會沉醉於他們眼前的形式和技巧,忘記故事本質的主題。幸好現在飾演拿俄米和路得的演員,她們憑着高度集中的專注力,將舞台上五花八門的表演形式沉澱下來,她們臨場表現出角色應有的複雜情緒、形態和聲線節奏,令觀眾在短時間收拾輕鬆的心情,去思考生命中厄運和關愛。至於,故事和港澳社會現象有什麼關係,相信已經不言而喻,盡在不言中。【101】

(原載《大公報》2015年08月04日B11版)

演出資料

7月17~18日│澳大大學會堂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