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97%9D%E7%84%A1%E6%AD%A2%E5%A2%83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如果同情沒有愛 ---《輪上.心更清》

撰文:曲 飛 | 2015-08-11 08:22:31 | 分享到

  劇團「演活.藝術」是本地少見重點發展「殘障劇場」(disability theatre)以及「劇場與健康」(theatre and health)的表演團體。暑假期間,他們製作了戲劇作品「傷健裝置劇場」系列之二《輪上.心更清》,故事主要透過真人真事改編,大部分角色都是由現實生活中的主人翁親自演繹,令觀眾可以透過小劇場這個特別空間,感受和正視在我們當下的社會裏,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根據香港《殘疾歧視條例》對殘疾的定義,是指身體或心智的機能全部或局部喪失;全部或局部失去其身體任何部分;其體內存在可引致疾病的有機體(如愛滋病病毒);亦指身體部分機能失常、畸形或損毀,或影響對現實情況的理解、情緒或判斷、或引致行為紊亂的失調或疾病、學習困難。殘疾亦不單指現存的殘疾,更包括曾經存在的、將來可能存在的或被認為存在的殘疾。

以旁觀者看自己

  特別欣賞劇團藝術總監余玉華,她沒有選擇普遍取用的Playback Theatre(一人一故事劇場)表演形式來處理《輪上.心更清》。因為Playback Theatre是一個分享個人故事,表達情緒的即興劇場。這個劇場沒有劇本,內容完全來自觀眾的分享,是一個與觀眾互動的表演,一種由觀眾主導的戲劇。分享者以旁觀者的角色看自己的經歷,演員和樂師耐心聆聽及融入所分享的內容及情感,然後運用身體動作、音樂或戲劇的形式演繹,化作禮物送回給分享者。如此,分享者感覺被明白、被接納。他們亦可從另一角度看自己的經歷,或許有新的看法。所以,它不單是一種表演藝術,也是人與群體互動的分享過程;相信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群體的一部分。觀演過程中,每個人的故事都有無可取代的價值,無論是悲是喜、是得是失、是陳年舊事還是當天的事,我們相信透過互相分享和聆聽,並以表演藝術來重現這些經驗,能讓我們重拾失落和寶貴的回憶,印證個人的身份與價值。關鍵的地方在於,演出者要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和劇場經驗,方可控制演出水平。

  現在《輪上.心更清》4位演員,除了粉墨登場飾演患有情緒病的余玉華是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畢業生,其餘3位都是來自不同的工作範疇,他們都以第一身的位置去分享他們遇到意外的故事,當中有被食肉菌感染後奇蹟生還,要被截肢保命的仇健明;一次交通意外,頸部以下失去知覺的許毓青;自幼關節扭縮,要坐電動輪椅的何偉強。所以如果演出用一人一故事劇場形式,要考慮和處理的劇場問題就會較多。現在取用傳統寫實主義的演出框架,不但可以加強故事的說服力,還可以發揮出無限的感染力,問題是身兼編導的余玉華要透過作品將觀眾帶到哪個思考層面。說實話,這些故事太容易觸動觀眾惻隱之心,他們很自然會用憐憫和同情的眼光去觀看角色。但是,個人認為,我們根本毋須要「沒有愛的同情」,如果我們對憐憫和同情事物沒有愛,只會令自己不自覺地站高一線來關心弱勢社群,這並不公平和對等。

手法流暢不濫情

  有見及此,現在編導的手法處理恰如其分, 對白沒有過分濫情,情節沒有為發生戲劇衝突而堆砌,劇本結構穩扎,導演手法流暢。至於演出者臨場表現方面,由於仇健明、許毓青和何偉強已經和角色血脈相連,所以談不上什麼演繹技巧,只知他們默契和互動性甚高。至於余玉華,由亮相開始,已經成功演繹出一位如何身不由己,又努力學習在現實中存活的情緒病患者,想不到經年不見,她的演技已經更上一層樓。【101】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08月10日C05版)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場次:2015年 7月 17-19日8pm; 7月 18-19日 3pm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