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97%9D%E7%84%A1%E6%AD%A2%E5%A2%83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沙膽大娘三十年

撰文:曲 飛 | 2015-12-30 11:29:59 | 分享到

   香港劇壇有種說法,鍾景輝是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snislavsky,1863-1938)的完美示範者,鄧樹榮是梅耶荷德(Vsevolod Meyerhold, 1874-1940)的研究者,他們都不約而同醉心於這兩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俄國戲劇大師學說。而盧偉力則被認為是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的專家。第四線劇社為慶祝三十周年,特別邀請了創團時候主要骨幹成員盧偉力執導布萊希特的《沙膽大娘和她的兒女》(Mother Courage and Her Children),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公演。

只要活下去

  散場之後個人認為,盧偉力在導演崗位上表現得非常出色,無論在舞台美學、場景調度,以及改編內容方面,均很清楚讓觀眾接收到他的創作理念和動機,最重要是,現在的小劇場版本富有強烈的當代色彩。比起十八年前《沙膽大娘對沙膽大娘》的創作,這齣可謂更進一步。

  故事講述十七世紀在歐洲一場長達三十年的宗教戰爭中,女主角沙膽大娘帶着一個啞巴女兒和兩個老實兒子,隨着軍隊做小買賣,他們拖着篷車,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一路上沙膽大娘賺了戰爭的錢,但是就賠上了孩子的性命。本劇以詼諧的對白及歌隊合唱,描繪小人物在戰爭中求生存的故事,充分展現出史詩劇場獨特的風格與魅力。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曾經說:「這齣戲劇從頭到尾充滿了魅力,特別是結尾,實在是現代戲劇史上最有力的時刻之一,沙膽大娘在接連喪失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之後,仍然不屈不撓,拉着馬車繼續向前邁進,只要活下去的勇氣尚存,一切必得繼續下去,簡單講,就是繼續活着。」故此,這齣戲碼除了是以反諷手法宣示布萊希特的反戰思想,更重要是透過描寫戰爭,襯托出像沙膽大娘這樣的母親,如何在戰爭夾縫中苟延殘喘的矛盾心情。

  筆者深信導演在理論層面上深明此道,問題是如何在劇場裏具象化執行出來,也就是他最大的課題。而這點的關鍵取決於,演員的演出經驗和演繹技巧能否配合。現在24名演員分別飾演41位角色,在分角上沒有太大問題,反而有趣的是,由於這些演員在現實生活中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對表現技法的理解不一,導致現在舞台上的演出有着一種集百家技法的感覺。要處理這種演技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導演的責任,而是要演員對自己有所要求,主動學習各式各樣的表演流派,在排演過程中給予不同的導演作出應有的選擇。現在,除了高繼祥和潘芳芳的臨場表現比較出色,成功表達出角色應有的處境和感染力之外,其餘演員的臨場表現則不太穩定,偶有光彩也偶有失誤。

潘芳芳出色

  在導演手法上,特別欣賞盧偉力在處理沙膽大娘的女兒被射殺的場景,舞台調度充分表現出小劇場作品應有抵抗主流劇場觀演關係的精神。劇情講述負責飾演啞女的潘芳芳,為了叫醒在夜深熟睡中的民眾抵抗敵軍,不惜一切在屋頂打鼓叫醒民眾,結果慘遭射殺。普遍導演的處理手法當然是要讓觀眾見到她的死亡,但是盧偉力偏偏不給你看,安排潘芳芳「走上」觀眾席,利用觀眾席的高度形成在劇場演區的高低地理位置,而最神妙的地方便是,由於潘芳芳在觀眾席的演出對大部分的觀眾而言,已進入了視覺上的盲點,只能夠「聽」她的情緒和處境的演繹,當角色踏入死亡的一刻,由於觀眾的視覺已進入盲點見不到她,觀眾很自然回憶她之前在「生」時的戲分和場景。所以,如果潘芳芳的表現在早段時候不夠投入和用心,這一場的設計就不能引領觀眾進入這種思考層面和效果。【101】

Photo│鄧喆

(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15年12月29日C05版)

演出資料
17 - 20 / 12 / 2015 > 19:45
19 - 20 / 12 / 2015 > 14:30
賽馬會黑盒劇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