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在文化藝術的大花園遊走,可以結伴同行亦可孤芳自賞。但這個天花亂墜、色彩斑爛的大花園有時卻可能幻化成一個大迷宮,置身在裡頭而迷失方向,如有大師指點迷津頓時重臨花園。本欄目邀請城中名家隨隨數筆,希望能令各位拓闊思路、更進一步。

【國際劇場工作坊節隨筆】學習觀看不一樣「演出」後深受啟迪

李君衎 | 2016-01-22 17:00:34 | 分享到

   【國際劇場工作坊節隨筆:李君衎】我在一個炎熱的星期五早上抵達牛棚藝術村,參加一個有關紀錄劇場的工作坊。我在面書上看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擧辦了這樣的一個工作坊後,由於知道這工作坊是有關「紀錄劇場」,而我在英國修讀文學碩士時,讀的正是劇場這方面的發展,所以立即報名參加。我相信這工作坊對我日後事業的發展會有幫助,因為在四月時看了進劇場的《樓城》後,我知道紀錄劇場或引錄劇場將會是我未來想涉足的戲劇方向,而這工作坊會讓我認識創作紀錄劇場所需的技術和練習。

  這是我報名參加工作坊時的期望,而工作坊並沒有令我失望。星期五到牛棚參加工作坊前,我收到主辦機構寄來的有關Rimini Protokoll 紀錄劇場和他們過去的作品的錄影連結等資料。RP的作品立即引起我的興趣。我看了《卡車蘇菲亞》(Cargo Sofia X) 的錄影。這是一齣有關兩個保加利亞貨車司機生涯的特定場地劇場作品,從美學到視覺效果方面令我十分驚訝。作品利用一輛貨車並將車身變成觀眾席,讓觀眾跟隨兩個貨車司機穿州過省,觀看車外的一草一木。這安排很聰明,因為它讓觀眾經歷司機經歷過的一切。不單如此,觀眾亦看到和聽到車外景物和各樣細微元素,例如路上聽到的音樂和歌聲,變成一把帶詩意的獨特聲音在評論作品主題 。

  RP 製作出色及賦美感的作品給我帶來震撼,令我對這劇團產生很大的興趣。就這樣我開始了工作坊。施岱方‧凱奇 (Stefan Kaegi) 先生是工作坊的主持。我從主辦機構給我的資料得知, 凱奇是RP 創辦人之一(另外兩位是海德嘉‧豪格 (Helgard Haug) 和丹尼爾‧韋澤爾(Daniel Wetzel),但他們並未來港)。他曾製作多齣紀錄劇場和特定場地作品,包括在歐洲和亞洲演出了三年的 《卡車蘇菲亞》和由RP製作的《百分百城市》(100% City)。他另一齣特定場地作品《遙控》(Remote X) 最近也正在巡迴演出。

  很難相信站在我前面身穿夏季便服的人,就是這些嚴謹大製作的創作者凱奇。《百分百城市》是RP的另一重要製作,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該劇團的品牌,過去幾年間已在多個城巿中演出。該劇的用意是通過一個城市中一百個市民的活動及思維,表現這個城巿的「風景」。在主辦單位寄給我的錄影中,我看了《百分百墨爾本》(100% Melbourne)。有趣的是,我看到的其實是一個在舞台上進行的人口調查。該劇基本上是要一百個人回答一堆問題,方法是利用道具、舞台演出和燈光。舞台中央有一個錄色大轉盤,市民逐一上台自我介紹並圍著轉盤站成一圈。當轉盤的燈光亮起時,他們根據自己的處境走到特定的位置來回答相關的問題及話題。譬如,當有人說「我們是墨爾本因為我們住在16個不同地區」時,燈光下的轉盤立即變成墨爾本的地圖,而市民要在地圖上站在他們住的地方位置。作品由關於墨爾本的實質資料作引子,如男女人口比例,每個居民的起居生活等。這些資料通常不會引起你對居民作出批判。但是,當作品慢慢涉及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和話題時,便會引起觀眾對某組居民作出主觀的批判。譬如,在居民表達他們的意見部份,他們要在舞台上走到旋轉盤的左面或右面,來表示「是」或「否」。其中一條問題是「你是否支持同性婚姻?」觀眾即時看到一大群人走到「是」那一邊,但仍有一些居民留在「否」這邊。如果作為觀眾的你對此議題抱有政治立場,你很難對這兩群人不作批判。作品裡偶然地會出現這些有爭議的議題,在其中一部份,居民甚至被問到是否有人在過程中說謊,這對作為觀眾的我帶來相當的衝擊。如果大多數人並沒有讓真我表現出來,你如何識別一個城巿的「風景」呢?但這也是此作品美麗之處,因為它表現了閱讀一個城巿時面對的複雜性。

100% Melbourne (whole show): https://vimeo.com/49825849

  而我們在這兩天工作坊中的第一個練習,就是像《百分百城市》裡一樣去識別群體中的個體。凱奇向我們參加者提出一些問題,然後我們要以走到房間其中一處的方式來回答「是」或「否」。開始前,凱奇提醒我們必須誠實回答問題,因為這會影響對群體性質的紀錄。他首先問一些有關我們生活起居或一些很普通的事情,大家感覺上都很愉快。但不久參與者便開始問一些有爭議性的議題或涉及政治立場的問題。一些參加者開始評論其他人的答案。儘管氣氛仍然是友善的,但有些參加者明顯地反應強烈。其中一個引發有趣討論的問題是「你是否看過毛記電視?」結果是大多數人從沒看過,甚至根本不知道那是甚麼。提出這問題的女士後來分享她的看法。她說,當她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看過毛記電視時,她很震驚,因為她認識的人幾乎全都看毛記電視。這事實令她對真相產生了懷疑,究竟她一直相信的事實其實會否一直都不是真的?

  她的問題啟發了我,令我想到紀錄一個城巿的人口特徵的潛在危險。看到一百人如何在台上反映他們的城巿,這樣的視覺經驗很吸引人,但我們還是要問這一百人的背景是否足以反映城巿的真實情況,以及這些社群實際上如何分佈。工作坊舉行期間,有人問凱奇他的創作團隊如何找到那一百人。他說他們先找第一個人,然後請他再推薦另一個人參加──他的朋友或同事,但不能是家人。然後第二個人又推薦另一個人,如此類推。這樣他們便集齊一百人。這也許是找尋一百個背景多元化的人的最好方法,但我仍然覺得這方法不足以找到一群能真正代表一個城巿的人口特徵的市民。某些職業或社群屬小眾, 這些人可能會互相認識。即使這種互相連繫可能在某點中斷,然後伸延到另一個社群,這一百人中仍可能有較多人屬於某個社群,而這社群可能只佔這城巿人口的很小一個部份。我相信RP的製作會考慮到這些細節,但這樣的誤差仍然可能出現。

  無論如何,《百分百城市》是一個例子,解答了我對應用劇場製作的一些疑問。修讀文學碩士時,我主要研究紀錄劇場和社區工作坊。那時我完全沒法理解一個沒有演員的製作,其製作過程和成果的關係。導師要我研究幾個個案,但這幾個製作最精彩的地方在那裡,我始終感到很模糊,甚至一直到最近仍有這樣的感覺。RP讓我具體地看到他們如何製作這類劇場。你不必是一名演員,也可以參加演出《百分百城市》。創作團隊只須小心指示參加者怎樣做,作品想說的便不言而喻。

  RP的一些製作也是特定場地劇場。即使凱奇的個人作品也喜歡利用公眾空間。工作坊首天結束前,凱奇讓我們看兩段錄影。第一段是凱奇夥拍羅拉‧阿里亞 (Lola Aria) 製作的《平衡城巿》(Parallel Cities)。他們各自邀請其他藝術家在不同城巿的公眾空間進行創作。他們的作品形式很多元化,譬如安特‧漢普頓 (Ant Hampton) 和蒂姆‧埃切爾斯 (Tim Etchells) 的作品是一個錄音導賞,而多米尼克‧胡貝爾 (Dominic Huber) 則讓觀眾坐在一間公寓內看對面街的住客生活。阿里亞自己的作品以酒店作為背景,觀眾獲邀各自在城中酒店房逗留,並聆聽一班從外地來這裏工作的酒店女傭工的故事。《平衡城巿》的目的是要觀眾探索他們身處的公眾空間,並且在一段時間內觀察城巿的人,希望藉此產生看待事物的新角度。

  由於特定場地劇場是我的專長,我很高興看到這錄影,而且深受啟迪。然而,我心中立即想到如何在香港使用公共空間的問題。事實上,大多數工作坊的參加者都有同樣的疑問。看完錄影後,參加者紛紛問凱奇他如何跟擁有那些公共空間的人商議使用那些空間。我們知道其中一些作品是很容易進行的,如錄音導賞。但是,要找一間可以讓觀眾每晚坐數小時的公寓,或者使用一間營業中的酒店,對我們來說是難以想像的,尤其是在香港。這時,西九文化管理局藝術發展主管(劇場)劉祺豐先生告訴大家,從他跟RP交往的經驗中,他知道RP的三個核心成員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會很堅持。在一項計劃未完成前,他們是不會放棄的。凱奇接著說,他不會否認有時要跟對方和持份者妥協,但這不表示計劃無法實現。討論亦就此結束。

  特定場地劇場和環境劇場最近在香港戲劇界開始流行。我認識的藝術家,連深受Punchdrunk啟發的我,一直都堅持在公共空間做劇場製作,因為我認為戲劇應該是讓人走在時代尖端的工具。特定場地的戲劇形式引伸出來的新想法、新觀點,甚至劇場創作的另類美學選擇等,都可以延長劇場這種藝術形式的生命。我認為凱奇和劉先生所講的是可行的,也是我努力想要做到的事。但是,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香港藝術家和劇團要做出像《平衡城巿》這樣的大製作,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儘管製作一個香港版的《平衡城巿》為時尚早,但其實不論製作的預算是多少,紀錄劇場的核心理論始終是一樣的。譬如,凱奇在工作坊播放的第二段錄影《遙控》是凱奇和RP的另一個製作。在這演出中,一群觀眾戴著耳機在城巿裡走動,既沒有佈景,也沒有裝置和演員,只有由戴著耳機的觀眾凝視著有如舞台場景的公共空間。除了觀眾外,沒有人知道他們正在看演出。在城巿中走動的人就是演員,而觀察他們的人就是觀眾。後者會通過耳機聽到一把聲音,而這聲音所說的話會影響觀眾的反應,令「演員」發現觀眾的存在並且相對反應。這就是《遙控》的用意──觀眾和「演員」(街上普通人)的互動。

Trailer of Remote X as well: https://vimeo.com/72739699

  這段錄影結束了第一天的工作坊,因為第二天,凱奇想邀請我們走到街上,並按《遙控》的概念做一齣「劇」。他請參加者先選擇土瓜灣的幾個地點,然後逐一走到那裡,集合成一群人後,一起凝視某處一分鐘,觀察那裡的人的反應。一分鐘後,大家為「演出」鼓掌。凱奇提出這練習時,參加者有相當大的反應,懷疑這樣做可能會為大家帶來麻煩,但凱奇看來一點也不擔心。於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日早上,我們經歷了一次實地製作。有些我們選擇的地點相當特別,如海濱、籃球場、面向隧道的橋,另一些地點則較為普通,如路旁某處。但是,不論在那裡,人們對我們在街上或通道上聚集並沒有太大的反感。事實上,我們的出現令他們即時作出反應。對我來說,我感覺到我和我凝視的那些人產生了某種連繫,而劇場亦就在這刻產生了。由於我(或作為一群人的我們)的出現,被觀察者要被迫作出反應,而這狀態就是戲劇。在那數十秒間,我經驗了對方的行為和情緒,並且即時閱讀到其背後的意思。一個特出的例子是一個商場的保安。我們「看戲」最後的地點是牛棚藝術村附近的一個商場。我們站在商場的主要入口,面向街道。不消一會,一名保安便出現。他不斷想要我們離開,但因為那一分鐘的「演出」還未結束,我們沒有動。保安漸漸感到很不安,開始向我們大叫,然後他想用智能手機給我們拍照(不知是為了紀錄還是甚麼,也許是想讓警察看吧)。但就在他準備開手機時,我們鼓掌然後開始離開。保安很詫異,隨即笑起來。之後當我們邊走邊向他解釋時,他的反應竟然相當友善和熱情。我無法想像你凝視著一個人時會對他有這麼大的影響,情緒的起伏可以這麼大。這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我們四周的日常生活其實已經可能是戲劇演出。

  工作坊結束前,凱奇介紹了RP六年前的一個製作《股東週年大會》(Annual Shareholders Meeting),正回應了日常生活就是戲劇的想法。德國車廠戴姆勒的股東週年大會就是該「演出」。RP的網頁說,他們「為演出製作了一個節目場刊,並在走廊安排了『為特定組群而設的討論』。」其製作就這樣簡單。用此製作結束這兩天的工作坊令我深受沖擊,因為我開始質疑劇場是否仍需要演員或表演者,但我同時也感到劇場和演戲就是這麼一回事。我離開牛棚後在社交媒體上寫了下面一段文字:

  「Rimini Protokoll(令)我終於明白所謂『演出』就是人與人的交流,哪怕是注視著一 位陌生人,抑或只是一場會議,『演出』已經在不斷發生,而那些時候,若果你當自己是一名觀眾,『劇場』亦誕生了。因此我更明白 Peter Brook 的 Empty Space,更明白劇場和社區祭祀的密不可分,明白為何 Punchdrunk 及 Matthew Bourne 可以不斷用舞者而卻達到非凡的戲劇效果,因為一切源於對事物的一種簡單的交流。這就是我看到應用戲劇,甚至是戲劇的本位。」

  後記:這是我參加西九國際劇場工作坊節的第一個工作坊。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工作坊的內容當然很寶貴,但主辦機構的行政人員的開放態度令我印象深刻。在工作坊短短兩天期間,我跟劉先生和我認識多年但沒有機會深入交談的其他參加者和藝術家輕鬆地交流。這工作坊正正提供了一個適當的場合,讓我可以跟他們接觸,因為整個氣氛很友善。這確是一個很好的、策劃得很完善的工作坊,而且在多方面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101】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
國際劇場工作坊節:紀錄劇場工作坊
Rimini Protokoll 紀錄劇場x 前進進戲劇工作室
日期:2015年8 月 7日 至 8 日
時間:10:00 – 13:00
地點:錄映太奇(牛棚藝術村)

李君衎(自由身劇作家/導演/劇場工作坊主持人)

Photo│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及香港話劇團 提供


101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