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在《馬桶》上尋找存活出口

撰文:曲 飛 | 2012-08-03 00:00:00 | 分享到

  7月下旬本土編劇胡境陽繼《白色極樂商場漫遊》獲第四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編劇提名後,其新劇作《馬桶》則是源於他七年前的電影畢業作品的二次創作。是次劇場版,胡境陽請來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副教授盧偉力博士執導,以詩意手法延續編劇對人類來去的反思。

從形而下到形而上

  《馬桶》(The Hole, The flushing toilet and mysoul )講述一對情侶,男主角黃子洋塞在馬桶,進退不得同時,反映女主角牛女如何在廁所裏照顧他日常生活,及後反思對這段愛情的去留問題。男女主角關係是故事軸心,而劇場版和當年的獨立短片最大分別在於配角上的處理。當年短片中男主角仍是學生,他以屁股塞在馬桶離不開廁所為藉口,某程度上是逃避現實,害怕進入社會工作。但是當角色牛妖出現後,多次掌摑並且辱罵他「廢柴」後,男主角明白再不能逃避,加上得到女友的愛和忍耐,最後決心拉起塞在馬桶邊的書籍《蝦蟆的油》,自己安然站立起來,投入社會。

  《蝦蟆的油》是已故日本導演黑澤明(1910-1998)的自傳,修讀電影的同學都必然翻閱,是教師推薦給學生閱讀的電影入門書。這個元素當年在短片中被淡化,導致短片流於表面,相信有觀眾認為這短片只是一齣講述一名宅男的內心故事。

  這次劇場版正是填補當年故事的不足,主人翁已經成長,女友牛女也踏入社會工作,最後還懷有他的骨肉。可惜男主角的「塞桶症」仍會間歇性發生,令少艾不再的女友感到焦慮。有趣的是,男主角成長後的「塞桶症」已經沒有書籍在馬桶邊,即是再沒有「技術性」的方法離開,代表他的問題已經由形而下走到形而上的境界,要解決時更加複雜,因為他已經手中無書而書在心中,揮之不去。當他明白心中的書在商業社會上未必可以用作糊口或養妻活兒,他只能夠不斷尋求自我開脫的方法,甚或希望被馬桶吸走離開現實世界,因為他起碼可以帶同所有的電影知識、美國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裏古典音樂家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sprach Zarathustra)共同離開這個難以容納理想主義者的主流社會。

  劇場中另一關鍵角色是一隻被擬人化的烏龜和探險家,他們在劇中主要功能是尋找生命之源,從而找到存活的答案。兩者都是呼應男主角生存價值的迷思。縱使探險家在洞穴裏尋找生命之光的舉動時,不期然令筆者聯想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阿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坊間,人常以他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他的形而上學理論。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劇中烏龜和探險家的生態狀態正是如此,他們就是成功引渡男主角走向接觸生命的本質,其中之一,就是愛。

充當靈魂守護者

  說實話,筆者認為當女人愛上一個只追求藝術成就的男人,某程度是種災難。

  因為這種男人永遠不會明白現實是多麼殘酷(或者明白但避而不談)。食衣住行、水電煤等開支終日如影隨形,女人只能夠默默無言地支持他的信念,同時承受生活逼人的壓力。但是,筆者堅信這種經歷試煉的愛情才值得珍惜和擁抱。女主角牛女正是這樣的女人,所以她在劇中的位置極為重要。她不但是男友的精神支柱,更加是他的靈魂守護者。由於編劇明白到牛女都是有情緒的,她在劇中也須要誘因發洩她的個人情感,才會重新找到他們未來一家三口的感情基礎。所以,她的存在和懷孕的效果是開啟劇中所有糾結的鑰匙,問題在於觀眾能否感受到這份充滿厚度的愛。以筆者觀看的場次而言,飾演牛女的演員雖然用心,但臨場表現的情緒尚未到位,也許和她的演出經驗有莫大關係,期望日後可再看她有所進步的演出。【101】

(原載《信報》2012年08月01日C05版)

演出詳情

時間:
7月20日至22日 晚上8時
7月21日至22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