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惹禍龍袍 意在沛公 ---《都是龍袍惹的禍》

撰文:曲 飛 | 2015-09-14 09:26:26 | 分享到

  香港話劇團在八月份北上,於北京國家大劇院公演反貪清宮戲《都是龍袍惹的禍》,並在香港駐京辦會議室舉行專家座談會。與會者全是北京戲劇界舉足輕重的評論家和學者,還有關心北京劇場生態的傳媒人。

創作動力來自故事本身

  筆者也獲邀出席參與,觀察香港戲劇製作對北京觀眾可以帶來什麼思考。結果無論是首演當晚的觀眾反應,以至專家座談會,都異口同聲認為這次「龍袍上京」對於當地觀眾是有所啟發和思考:他們可以在觀賞過程中,看到一齣不一樣的清宮戲,同時又可以感受到「港派」戲劇如何貫通中西的劇場美學;更重要的是,廣東話戲劇開始令北京觀眾接受,這變動也許與近年間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劇目在京上演有關。

  是次演出劇目,自二○一三年首演後,於去年及今年分別在香港重演兼往廣州首演。今次再接再厲前往首都及上海大劇院公演,對於藝術團隊可謂在任何技術層面上應該毫無難度。筆者除了看過二○一三年的首演版本,這是第二次觀看此劇,雖然相隔兩年,不過仍然對於編劇潘惠森筆下的宦官安德海記憶猶新。

  故事主要講述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總管太監安德海權傾朝野,貪污瀆職,借「採辦龍袍」之名私出紫禁城,途經山東,為巡撫丁寶楨以大清祖訓擒之。丁寶楨欲將安氏就地正法,消息傳回紫禁城,慈禧聞之大怒,由此衍生出一場接一場的戲劇衝突。

基於歷史的虛構設命題

  據了解,編劇潘惠森當初從一則關於安德海的歷史短文,引起編寫劇本的意念,他曾經表示: 「歷史當然告訴了我們:安德海死了,他犯了什麼罪,誰斬了他,時間地點全都交代了。可是,我最想知道的,歷史沒有告訴我,這也是歷史的秘密吧!」因此,潘惠森以他個人的角度,為安德海重塑歷史中的空白,寫出與現今社會環境相互呼應的作品。

  首演結束後的觀眾座談會上,潘惠森補充創作原由是因為他閱讀了一篇有關安德海的文章,當中談及「前門接旨,後門斬首」,他向近二百位留下參與討論的觀眾分享: 「由於這兩句說話太有戲劇衝突,所以開始創作。」

  不過,筆者認為劇本也想探討一個重要命題: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男人?對於「前門接旨,後門斬首」,筆者敬重的中國評論家林克歡已在場刊撰文交代:這只是編劇的虛構,並非史實。故此筆者認為,這句丁寶楨的對白只是將殺與不殺的戲劇張力推向高潮,只佔故事整體很小部分。有趣的是,首演之夜當演員講出這句對白時,在劇場觀眾席不同位置上都有人拍手叫好,同時也有觀眾因為這種叫好的反應而感到錯愕。座談會上更有人向筆者表示,對於觀眾有此等反應而感到失禮。筆者認為,觀眾對於斬殺安德海出現這兩種反應是很正常的事,拍手叫好的觀眾只不過情不自禁地直接表達出對貪官污吏的憎恨,無論是清朝的還是當代的都嗤之以鼻;反之認為安德海罪不致死的觀眾,明顯是全情投入了舞台上的戲劇世界,以宏觀角度去看安德海的貪污行為只是身不由己,他只不過是在一個時代下的小角色,關鍵是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

感受潘惠森式盎然戲味

  潘惠森特別喜愛描寫不同的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人的生存態度。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參加了當年香港市政局辦的「中文文學創作獎」,寫了劇本《榕樹蔭下的森林》參賽。得獎後,潘惠森被香港的劇團關注,隨後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在一九九七年起寫作「昆蟲系列」:《雞春咁大隻蟑螂》、《螞蟻上樹》、《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螳螂捕蟬》、《在天台上冥想的蜘蛛》五部。另有「水滸系列」, 「珠三角系列」及「人間系列」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他與喜劇演員詹瑞文合作的《男人之虎》。他的創作特色是運用一個荒謬的故事環境,襯托出筆下角色如何無奈地生存下去。故此,如果要了解他的所謂講故事風格,就必須了解他的話頭是什麼。在《都是龍袍惹的禍》裡,個人認為他最想觀眾看到的,是「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男人」,而不是劇中的政治環境和勾心鬥角,更加不是為安德海翻案,因為這些題材的清宮戲在中國已經夠多,由早期的《戲說乾隆》到《還珠格格》,至近年來的《宮鎖心玉》、《步步驚心》以及熱播的《後宮甄嬛傳》等,潘惠森實在毋須加多一齣。

  所以,若觀眾選擇用嚴肅的歷史或嚴肅的清宮戲的角度來看《都是龍袍惹的禍》,也許會感到一些不滿足的地方。但是,如果看過潘惠森早年最重要的幾部系列式的作品,自然會明白他的創作就如劇中角色所說,他一直在「項莊舞劍」,即是表面上有正當名目,實際上卻別有用心。如果他的用心是想探討「真正的男人」,那麼現在就要給觀眾感受到「身為男人最痛的地方」。現代人認為,男人最痛莫過性無能。但是筆者認為,男人最痛莫過於是為了一口飯而自宮,淪為太監生存下去。回顧中國著名宦官,早有春秋時齊國的豎刁、秦朝的趙高;近有李蓮英和中國最後一位掌權太監小德張。筆者相信他們生活時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被看扁和歧視。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電視藝術中心導演高希希執導的《楚漢傳奇》有一場戲寫得特別好,就是丞相李斯被宦官趙高逼死前,在囚牢中最後對話。李斯認為,這些閹人一直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所以當趙高運用政治手段達到權傾朝野時,李斯本來死不瞑目,但是趙高向他說,他在秦始皇眼中只是一件東西,在文武百官眼裡,他只不過是一個影子,從來沒有任何人認為他是一個人。所以,他要透過權術得到絕對的權力,確保自己可以過着人的生活,若不,他只會變成一隻鬼!

  歧視和不被尊重從來是引發戰爭的源頭,就這點,《都是龍袍惹的禍》裡安德海應該充分明白,所以這是第一最痛;而第二最痛莫過於要接受和面對妻子馬小玉背夫偷人的事實。基於這兩大元素,編劇其實清楚表達出所謂真正的男人,其實是在逆境中能夠有勇氣作出決定,努力生存,並且對所愛的人義無反顧。這些角色特點在劇中不難發現,問題是觀眾有沒有當舞台上的安德海是一個人來看待,如果沒有,還認為他罪有應得,似乎還未發現編劇「意在沛公」的層面。【101】

(原載《香港大公報》2015年09月11日B14版)

演出資料
8月26~27日│北京國家大劇院

Photo Carmen So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