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人情舊事文字留——讀《年代小說.記住香港》

張麗嫻 | 2016-06-06 10:33:23 | 分享到

   【港人字講:張麗嫻】《年代小說.記住香港》是由黃仁逵、陳慧、王良和、林超榮、區家麟、麥樹堅和韓麗珠七位作者合寫的小說集,主編是蕭文慧。編者在電台的訪問節目中表示,多年以前已構思邀請不同的作家,每人分別書寫一個年代,串聯成香港的故事。直至近年,她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舊日物事迅速消逝,終於實行了這個計劃。

  五十年代一般被視為香港發展出獨特性的分水嶺,《年代小說.記住香港》也以此為起點,七篇故事分別描畫了一九五○年代至二○一○年代的香港面貌。黃仁逵以仍在母體內的胎兒的角度,書寫一九五○年代的香港低下階層的辛酸;陳慧筆下一位清澀少女,經歷初戀的撼動,也見證了六○年代的動蕩;王良和的小說中,一位小男孩隨家人從西邊街搬進華富邨,以他天真的目光觀察着七○年代的社會百態;林超榮藉一對戀人在年少時分離、長大後重遇的故事,來述說八○年代中,大家在安居樂業之時,對於前路的不確定和希望。雖然每篇故事各自獨立,但其中不同年齡的人物,彷彿代表着香港發展的不同階段,代表着自從香港呱呱墮地後,經歷各種變遷最終長大成人,巧妙地構成了故事接龍的感覺。

  六○年代至八○年代三篇小說的主角,都是在成長的歷程之中,對於將來亦有更多的寄望。王良和的〈華富邨的日子〉可說是書中最有朝氣的故事,主角程緯雖然只是住在公共屋邨的普通小孩,生活並不富裕,卻可以和朋友一起到處探索,自得其樂,擁有充滿活力和想像力的童年。但是他的成長過程中也潛藏了走歪路的危機,一念之差便可能成為小流氓,跟隨朋友阿發去「開片」。升上中學,他又察覺到個人理想和長輩眼中的前途相左,開始想像和思考自己該走的路向。

  在九○年代至二○一○年代的三篇小說中,三位作者卻不約而同地寫下了成年人在生活上奮力掙扎,仍是前路茫茫的困局:區家麟筆下希文和程緯不斷在回想過去所付出的努力和其意義;麥樹堅筆下的希文耗盡心力,仍觸不到夢想的邊緣;韓麗珠筆下的緯需要藉跑步來紓解巨大的壓抑。或許是通過七、八○年代的經濟起飛,回看香港五○、六○年代的苦境,能放心悉懷,預想香港的「未來」將有一段繁榮,讀《年代小說.記住香港》前半部份的故事結局,都感到一種比較開揚的氣息,愈往後讀卻愈感受到小說人物的無助。

  書中最後一篇小說是韓麗珠的〈死線〉,作者以各種意象影射香港現在的困境,整篇小說充滿壓抑的氣氛。不少人喜歡用奔跑、跳躍等動作,來象自由、青春、追逐夢想或衝破藩籬,韓麗珠卻打破了跑步和青春熱血的關係。在她的小說中,「H地」突然興起了跑步和舉辦馬拉松比賽的風潮,主角緯亦參與其中。然而驅使他們奔跑不是光明的終點,只是絕望的催迫,如主角緯所說:「那只是某天從夢裏醒來後,從身體深處發出的,如要脅般的呼喚,除了依從它的指示,別無他法。」作者通過寫人物不由自主地奔跑來象徵「H地」市民已難以承受的鬱結,這種無可奈何的行動,與日常可見的一些煽情地宣揚樂觀和積極向上的跑步圖像相比,會否更加觸動讀者?但並不是每個人也能夠以跑的方法去釋放壓力,如小說中的方和莫,便在生活的壓迫下扭曲變形:方逐漸陷入放空的狀態,無表情地凝視着一切直至死亡;莫的肚腹積聚大量多餘脂肪,就如生活在H地中,日益增加而無從疏通的鬱悶。

  歷史記敘外在環境,小說則探討人物的內心,通過後者或更能夠展現人的心理困境。在《年代小說.記住香港》中,每位作者都以敏銳的觀察力,書寫不同年代的人物可能會有內心掙扎。如果僅從社會大事或經濟增長去瞭解年代,或許很容易把其簡化成一個冰冷的概念,忘記了人的價值。無論在什麼年代,生活其中的人也有所渴求,在不同的社會氣氛之下,形成了不同的想法,也可能有其盲點。假如我們從小說的描寫,感受到不曾親身體會的年代氣息,設身處地去想想,會否幫助我們以一種更有人情的眼光,去看待過去和現在的香港,不會變成衝口而出謾罵?【101】

作者介紹
嶺南大學中文碩士生,曾任電視連續劇編劇,及寫作兒童廣播劇。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