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半世光陰一夢蝶 如夢紀中的沉溺與追憶

曾卓然 | 2016-11-16 18:02:49 | 分享到

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莊元生的散文集《如夢紀》分為兩輯,第一輯為「舊歡如夢」,主要收錄近年發表在文學雜誌上的長文;第二輯為「在地風光」,收錄發表在《明報》的一系列專欄文字。

  【港人字講:曾卓然】在香港出版的散文集一般都是兩大類。一類是結集模式,把作者因應不同情況和發表園地寫成的文章編整成書,各篇文章之間不一定有連繫,多是報紙或雜誌上連載的散篇。另一類散文集則收入圍繞相同主題寫成的文章,而此類型的文章往往近於紀傳式,如憶述童年,或記某一年代的故事。莊元生的《如夢記》介於兩者之間,雖然大部份文章分刊各處,仍然有很突出的主題,文章之間有線索相勾連,在閱讀時更連貫和有趣。

  夢和回憶是《如夢記》的主題,是基建於作者的童年或年青時的回憶。以回憶為主題在散文中不少見,或可說是散文的一種重要功能。但文學作品和一般記敍文章不同,作者憶述其回憶的深廣程度,是分辨作品高下的其中一個要點,回憶人人皆能寫,但要把回憶寫得完整徹底深刻,便考驗作者的功力。莊元生的回憶跟他出生成長的上水一帶有關,他嘗試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屬於他的回憶「世界」。不少出色的作者都擅長這種寫作方式,如福克納在他的小說中借個人真實經歷所虛構的美國南方小鎮。若以香港散文為例,如劉紹銘的《舊時香港》中所述六十年代的吃馬鈴薯的日子,便使讀者難以忘懷。

  莊元生的回憶世界,多少帶一些沉溺的氣氛。他在這些文章中,清楚地記下了自己家庭中不堪的事,如父母離異,父親沉醉賭博,家境的困頓,也寫到自己性格上的陰暗面。這些部分都可以見到作者處理回憶時的坦白。這種坦白和直白是文學創作是重要的素質,如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中作者對回憶的沉溺,或如盧梭《懺悔錄》的真誠自剖。在《如夢記》中都可以看見作者有相似的追求。正因《如夢記》如此坦白,看至〈留與他年說任白〉一篇,寫父母離異,母親一人照顧五口生計,中間不堪之轉折,讀之在在不忍。《如夢記》如此真誠,也就從尋常「自報家門」昇華成文學藝術,把紀傳式散文的美感追求充份發揮。

  第一部題為「舊歡如夢」,惟此書滿紙辛酸淚,歡字自有反諷之意味。不過莊元生在書寫回憶時也是充滿趣味。趣味此一散文審美觀點由周作人提出,並不等幽默或惹笑,可解釋作散文作品有沒有表達寫作者的性情、個性、愛好、品味與癖性。莊元生在書序中亦有提到自己不斷在讀周氏兄弟作品及相關研究,指周作人作品中「充滿趣味」,認為周氏:「於人生最低潮時候,寫下兒時生活的種種回憶」。那莊元生書中的趣味來自那些部份呢?當中既有山村意趣亦有市聲,有電影也有流行音樂。

  《如夢紀》中童年回憶集中在上水梧桐河邊的村中,今日已經是一私人豪宅,但在莊元生筆下,理應尋常的山村生活變得立體而有意趣,他寫到靠河的人「沙佬」,靠賣河沙為生,送貨則用一架「客家佬單車」,原來是一德國單車品牌的諧音。又說到村中的幾間士多,以為都是賣雜貨,卻原來各有功能,是村中人聚會的場所。「勝利士多」供人打麻雀,「利群號」則吸引小孩幫襯。離家最近的「育生園」老闆娘,則在作者童年困頓時關顧過他。

  山村自有意趣,但《如夢紀》也不止於此。莊元生的文字有古意,具澀味而不油滑,似是深受古典文學滋養的作者,但在《如夢紀》中,他除了文學作品以外,提得最多的卻是電影、粵劇與廣東歌,他喜歡電影《東邪西毒》、《星光伴我心》、《單車失竊記》,甚至能在拳王洛奇系列中找到慰藉。他述說《帝女花》對他人生的影響,談到流行曲《不了情》、電視劇《網中人》、《家變》的主題曲。我可以看到莊元生博雜的閱讀世界,並沒有通俗與嚴肅、古典與現代之分,他把其閱讀資源公平地轉化成他的寫作,結合其獨特的上水山村景貌,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文學世界:一個既城市又鄉村、既有高雅又有時俗,不避市井而兼有雅趣,結合中產閱讀品味與赤貧生活的記憶宮殿。就如《追憶逝水年華》,回憶必然具有隱密的個人色彩,不可能被簡單分類(這正是文學的理由)。但是我們並不會太過驚訝莊元生多彩的文藝世界的源自何方,因為《如夢紀》所呈現的,不正是香港文學 — 或是香港,本應就具有並且該繼續保有的質素嗎?

  在〈童工歲月〉一篇中提到提到黃偉文作詞的《單車》,說是「騎出單車的父子之情」,但其實此詞寫的父親:「為何這麼偉大/ 如此感覺不到」,「想我怎去相信這一套/多疼惜我卻不便讓我知道」,當中有明確的控訴在。流行曲看似迎合大眾,但其實也大有文章在其中。【101】


作者簡介
曾卓然,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大專講師,香港文學評論學會副主席。編彙《也斯的散文藝術》;另有評論收入《讀書有時──香港文學書評精選》、《香港文學 的傳承與轉化》、《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電影中的香港故事》、《西新界故事》。為澳門中國哲學會、中國近代史學會、爐峯雅集成員。曾擔任香港電台「古 今風雲人物」及「好孩子星期天——時空遊歷團」節目主持。


101 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