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張承禧 | 2018-02-02 12:07:34 | 分享到
【撰文 張承禧】#編者按:2018年1月20日,公共圖書館與香港文學評論學會合辦了「漫活文學——寫作開解」,由吳美筠博士和陳葒校長演講,天南地北,談籃球,潮流,小動物,賽車賽馬,話題廣泛,深入淺,為讀圖時代和功利當道的今天,重新發現創作與審美的重要。本文為吳美筠博士發言主要部分採訪記錄。
作文≠寫作?!
年輕一代愈來愈討厭寫作,中文科又視為死亡之卷。明明中文是母語,為何反而難以掌握?學生面對怎樣的作文氛圍,以至年輕人對寫作卻步?中文科老師又擔當著怎樣的角色?吳美筠首先拆解「作文」與「寫作」的分別,又區分「被動寫作」和「主動寫作」。「作文」是有實用需要,如公務文件、廣告、課本,用作遊說、推廣、傳情達意等;「寫作」卻是非實用且超功利,如抒發感受,發現自己,發現世界而感動分享,可見於日記、網誌等,屬於創作,則更加追求審美。「主動寫作」才是真正的寫作,而真正的是運用文字轉化感受的過程。學校「作文」的矛盾在於,明明是「被動寫作」,卻要模仿得像「主動寫作」。學生一方面被千篇一律的題目限制,並有著老師作為唯一讀者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假裝那些「老作」是自己的心聲,彷彿文章是寫給所有人看。「作文」(被動寫作)騎劫了真正的「寫作」(主動寫作)。陳葒繼而點出教育體制的問題:今天寫作嚴重受「應試」和「限時」影響,「寫作」變成求分數,背誦佳句是應試良策,也如吳美筠所說,種種非自然壓力的枷鎖,造成隨心寫作的限制和禁忌。作文像融資由二手語言集成,壓抑了學生的異想天開。學生在應付完作文考試之後,就不願再接觸寫作了。
然而怎樣才能化「作文」的「被動」為「主動」?吳美筠引用張洪年的說法:寫作絶對不能「我手寫我口」,而要有深層自覺。寫作的自覺亦有賴多閱讀。兩位講者批評中文課經典閱讀的問題。他們反對將古代經典抽離地鑑賞,看似讀厭了的經典,也能連繫到今天的生活。以《出師表》為例,比如可以鼓勵「對號入座」,誰是郭攸之、費禕、董允,誰是劉禪,孔明會如何勸諫香港政府。除了透過靈活運用經典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之外,吳點出「寫作代表CP」。「C」(Composition)譯成中文本義合成,即把文字符號與情境和想像的連類能力;「P」(Proposition)指命題,即如何使上述合成產生意義、閃光點。限制想像是寫作大忌。可是面對老師的無趣題目,學生可以怎樣展開寫作?吳博士表示,學生不應刻意遷就老師的喜好,要隨心而寫,甚或打趣說偶然任性離題也不打緊。有一次,她要求學生以「我最喜歡做的事」取材,問學生你喜歡甚麼,學生即答「睡覺」。學生也可以寫睡覺啊!當學生認真起來,便發現睡覺也果然值得寫和有趣。陳葒亦認為,無沉悶的題目,只有沉悶的作者。如「我的志願」也可以寫一些無人問津的職業,如禮儀師、清潔工等。他提倡打破慣性思維,學生首要是去想怎樣才寫得開心、「過癮」。小朋友的創意理應很豐盛,老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去尋找這份豐盛。
愛上寫作的三塊巧克力
吳美筠提出「寫作巧克力」的三大秘訣,以巧克力比喻寫作的美味吸引。
一、「巧」即是巧妙地翻轉現實來寫出「真實」。如余華《十八歲出門遠門》,固然有點荒誕,卻隱喻了少年在文革後的成長,面對人性敗壞的沮喪。「巧」亦包括反叛官腔、課本、廣告等陳腔濫調,借用歐陽江河的說法,寫作不是尋找稀有詞彙,而是對用得太多的詞重新編碼。故此寫作需要走出去認識世界,跨界創作,從生活、個人經驗中發現事物的閃亮,以喚起「文字再生力」。
二、「克」是克制過多說明和說教。以動植物書寫為例,法布爾《昆蟲記》把昆蟲變態的科學過程代入了人類情感的想像,香港作家葉曉文以受傷的沉香樹隱喻香港,吳美筠也寫過不少被人忽略的香港稀有動物等等,說明文學的感受力,遠非冷硬的科學語言可比。
三、「力」即力求喚起讀者內心一剎那停頓。以潮流服飾與時代的關係為例,張愛玲以「像緬甸的一層層疊至尺來高的金屬項圈一般」來形容當時流行的「元寶領」,帶出民國無均衡的時代特徵。香港作家方太初,分析T恤就是「內衣外穿」,反映現代人越來越有自信。兩位作家都從生活事物中展現了廣大觀察,讓讀者讀到那句,便驚覺生活當下處處是時代精神。
吳美筠又分享創作《雷明9876》作例子,解釋如何做到像余華所說,所有創作,都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這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因為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是真假參半,魚目混珠。小說裏的主角雷明本來是回家後生氣離家出走,但由真實生活走到虛構的世界,在神化村遇上奇形怪狀的動物。她說,真情和真實是兩回事,文學創作呈現的真情,不一定要求寄托在真實的事件中。《雷明9876》最初為了愛車的兒子寫,流露了她對兩代情需要彼此諒解的寄望:不一定父母原諒子女,有時父母也需要子女包容。
吳美筠的「巧」、「克」、「力」三者相輔相成,深入淺出地由構思談到面向讀者的過程,深入淺出,其實是嚴肅的文學理論。【101】
作者簡介:
張承禧,嶺南大學中文文學碩士。現於出版社工作,研究興趣為香港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評論曾收入《本土、邊緣與他者》一書。
101 藝術新聞網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文章內容並不反映新聞網站意見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