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可網想

101藝術新聞網找來一眾爬格稀有動物及創作野生動物,自組小型文化藝術動物園,讓更多獨特的文化藝術發揚開去!歡迎各位入場參觀,費用全免。如被「咬傷」或「感染」,噢!閣下自理~

工作是甚麼?

撰文:曲 飛 | 2014-09-30 13:01:45 | 分享到

  美國教育家,勃特勒.S.對於工作的看法如是說:「每個人的工作,不管是文學、音樂、美術、建築還是其他工作,都是自己的一幅畫像。」有趣的是,中國作家艾蕪(1904 - 1992)在他的代表作《人生哲學的一課》中描寫中國人對工作的看法是「工作找不到手,食物找不到口。」單從東西方的社會文化而論,兩者明顯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區別。那麼,普遍的香港人對自己的工作又會抱持著一種甚麼樣的態度?很多人都會說「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生命的意義是在於生活」、「工作只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生活不僅僅只限於工作」等等。有關這個題目,似乎觸動了莊梅岩繼《杜老誌》後,在應屆「新視野藝術節」而創作出戲劇作品《黑色星期一》。

  在有限的宣傳資料顯示,編劇莊梅岩可能是受台灣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曾表達過的觀點而刺激了是次創作。龍應台說:「我城人民效率高,但是經濟卻令我們失去性格,我說有時在工作面前我們甚至失去了人格和人性。」現在劇本初步的大綱是由某個星期一開始,女主角回顧死亡前廿四小時,一群人與工作的廝磨,情節涉及一個作曲家和他失落的妻子;一個賣貴價吸塵機的推銷員和他這個月唯一的顧客;一個被虐狂和他那賺到盡的女上司;一個在大街放上枕頭,拿著聽筒要途人躺下來看狹縫的大學生,然後要途人回答一條寫有「工作本來覓食維生,後來為何令人命仔不保?」的問卷。劇本創作結語是:每個人都有尋死的理由,看誰最不幸?

  編劇莊梅岩這次試圖描寫香港打工仔的工作心態,到底我們為甚麼而工作?工作意義是甚麼?要談這個題目,其實等同拷問我們為甚麼而生存。普遍香港人認為,工作不外乎養妻活兒,供樓供車供保險,若然過了這些階段,就會以自己所屬的界別建立個人榮譽,希望能夠流芳百世。所以,這次莊梅岩不寫《找個人和我上火星》的寂寞、《法吻》的道德矛盾、《聖荷西謀殺案》的撲朔迷離、《野豬》的新聞自由、《教授》的社會運動、《杜老誌》的聲色犬馬,而是回歸關心最基本的議題:工作是為了甚麼?比起過去的作品,這個劇本的創作難度在於尋找香港人對於工作看法的共通性,同時又提供另一方面的思考空間。

  個人認為,莊梅岩在處理劇本結構的技巧已經可謂爐火純青,非常工整。對角色的心理描寫、場景設定、戲劇衝突,以至情節高潮計算等都瞭若指掌,再者,她的劇本也擅長處理二元對立的辯證對白。值得注意的是,莊氏的劇本是很隱藏她對事件的個人觀點,如果觀眾要從角色的對白中,尋找出她對創作題目的看法和立場並不容易。所以,與其說她的劇本沒個人的鮮明態度,倒不如說她善於利用對白,令觀眾尋找她的用心。此外,她撰寫劇本前必須參考大量的相關故事資料,最明顯是根據法庭新聞改編成的《法吻》、為紀念中文大學五十周年的《教授》等,故此她的劇本對白生活感很強。

  根據馬斯洛五個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工作的意義在於發揮出我們的才能,使我們得到一種成就感,即滿足人類的最高需求,使我們的心情更加愉悅,從而使我們生活得更加美好。而金錢、榮譽只是我們潛心於工作帶來的副產品。若然莊梅岩這次要令觀眾透過作品感悟出工作的意義,看來一向注重劇場美學的導演甄詠蓓可以幫一把,因為每次看甄詠蓓執導的作品都會有種強烈的當代劇場感覺,她潛藏的導演睿智,能看穿劇本的特點,知道哪裡是亮點,哪裡是弱點,然後,借用劇場元素:演員、台位、燈光、服裝、聲音等將編劇的文字具像化地在舞台上展現出來。【101】

原載 Artism Onlime 9月號
http://www.iatc.com.hk/?a=doc&id=49358&issue_id=49049

攝影:Chris@朱凌凌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