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說法有很多種,這裡是曲飛藝評資料庫---【藝】【無】【止】【境】

“飛”凡選擇:《天空之蜂》反映日本社會問題

撰文:曲 飛 | 2016-01-16 11:27:22 | 分享到

   甘迺迪曾經說: 「不問國家可以為你做什麼,你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什麼。」日本導演堤幸彥對於這種說法似乎並不苟同,因為他最新執導的電影《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劇終時他透過男主角問兒子: 「這個國家,有值得我們賣命的地方嗎?」這說明他對日本政府在處理核電問題上的態度。電影劇本改編自推理作家東野圭吾二十年前完成的警世預言小說《天空之蜂》,故事結構和內容布局心思細密。

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

  故事講述署名為「天空之蜂」的神秘人劫走日本最大型軍用救援機「大蜂號」,並懸停於新陽核電廠上空。政府被威脅立即停止新陽以外所有核電站的運作,否則載滿炸藥的直升機將墜落核電站。面臨核爆的災難,飛機設計師湯原(江口洋介飾演)及核電站工程師三島(本木雅弘飾演)立即投入危機處理的會議商量對策。此時,離直升機燃料耗盡墜機只剩八小時,湯原在阻止這場空前的國家危機同時,發現幕後首腦的動機及隱藏在背後的真相,令他重新思考自己和國家的關係。

  據了解小說出版前,作家東野做了龐大且周密的調查,執筆時間長達五年,更訪問了防衛廳、大學原子能專家、飛機及直升機的專門學者,並和小說的負責編輯一同前往福井縣敦賀市的文殊快中子增殖反應爐參觀。在核子反應爐宣傳人員的說明下進行實地參觀。事後他們用放射線量計測器進行身體檢查,發現身體上有微量輻射。雖然這對身體完全沒有影響,但只是參觀了一次就出現了這樣的反應,二人隱隱感到不安。此後,東野圭吾參加了大阪舉辦的「反對啟動文殊快中子增殖反應爐」討論會,有民眾問到「若當地發生與阪神淡路大地震相同規模的震災,文殊反應爐會怎樣?」得到官方的回答卻只是: 「那裏不會發生這樣的地震。」然而幾個月後,文殊反應爐就發生鈉外泄失火的意外。

  小說出版十五年後,日本福島核災才真正引起全國乃至全球對日本核能安全的真正關注與反思,正如東野圭吾在《天空之蜂》裏寫道: 「說起來,日本全民都搭上核電廠這架飛機,卻沒有人記得自己買過這張機票;除了一部分反對派以外,大部分人都默默無言坐在各自座位上,也沒有人站起來,所以,這架飛機還是會繼續飛行。」以後這小說彷彿是預言書被廣泛討論。而且書中所討論的問題絲毫沒有過時,某程度上算是很有前瞻性和預言意味,尤其是在福島核災發生後的今天。這點也是電影在日本當地引起強烈反響的其中一個原因。

高層次推理探討社會議題

  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議題,曾經執導《二十世紀少年》的堤幸彥可以稱得上經驗豐富,筆者認為他今次的拍攝手法更進一步。導演繼承了原作所蘊含真摯的訊息,在高度八百米的上空拍攝為故事展開激烈的拯救行動序幕,再以連呼吸都難以平息的動作場面繼續推動戲情;為了保護重要東西而到處奔波的角色激發出生存的熱情,同時隱藏在事件背後的衝擊;還再加入高層次的推理元素,既探討社會議題、又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有所啟發。此外,他也完全明白,日本現在要面對的問題是由核能開始,再有恐怖主義威脅及自然災害等大型危機,為了保障現在的日子,他希望觀眾透過影片思考應該選擇怎樣的生活。他曾經表示: 「大家都應該對核能事件有不同的關心和想法,沉默的群眾應該不再存在。」

  在拍攝技巧上,為了呈現充滿實感的直升機拍攝,除了在地面進行「地對空」拍攝,也在飛行中的直升機安裝鏡頭的「空對空」拍攝,有幾場甚至需要「大蜂號」和救援直升機同時在空中出現。另外有一場分鏡要求,攝影直升機和「大蜂號」需要「呼吸一致地」拍攝技巧。而拍攝湯原從飛行中的直升機探身的一幕,據了解最初研究了利用藍幕合成。但是導演還是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做實景拍攝,於是自己親自拜託原本有畏高症的江口洋介,江口最終也同意,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親身在高空數百米的直升機上進行拍攝。這是數秒的鏡頭,但真實拍攝超過十分鐘以上,江口持續在高空探身,身體有一半以上伸出機體外,非常逼真地還原了小說情節。

多位明星大鬥演技

  演繹方面,江口洋介、本木雅弘、仲間由紀惠,以及綾野剛,他們對香港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導演在處理故事節奏方面清晰明快,各人在戲中的表現可謂大鬥演技。江口洋介飾演的湯原,成功表達出身為國家精英,在家與國之間的選擇和矛盾,他飾演的角色不是英雄,只是盡自己所能守護自己重要的東西,過程中讓觀眾思考到生活和國家的微妙關係。至於仲間由紀惠的表現,由於她長相比較接近日本傳統女性的類型,曾經多次演出時代劇,與松嶋菜菜子、松隆子被日本媒體稱為「正統派」女演員,這次飾演核電廠一名普通文員,雖然內心戲份相當複雜,但是憑着她細膩的演技,成功令觀眾感受到女性面對愛情時的偉大選擇。【101】

(原載《香港大公報》2016年1月21日B12版)

編者接:《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將於1月21日公映。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