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EF%BF%BD

梁山好漢有108個, 101會客室請來藝壇「勇士」/「忍者」/「猛人」/資深工作者又豈只101個? 本欄目每月一篇,受邀嘉賓位位舉足輕重又或才智過人,他們將會一個又一個的向各位真情剖白;一個又一個向各位傾訴鮮為人知的人生跌宕,絕對不容錯過!

不一樣舞卒── 梁國城

101藝訊 | 2008-12-01 00:00:00 | 分享到

人生的際遇,
能否預測?
黃大仙、紫微斗數、鐵板神算、李居明、...
可肯定嗎?
遊走了逾半個世紀,
舞動了超五十寒冬,
香港舞蹈團勵助理藝術總監梁國城謂:
「人生,跌宕難免,隨遇而安罷」!

一切從廣州少年宮開始

請坐好時光隧道機,時間要倒退半世紀前,地點就要香港移到廣州。

1960年 左右,廣州麗灣區的少年宮外,一夥男童在長長的木樓梯上,崩崩跳,跳上跳落,耍盡各式花樣,不過,這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個個譏笑的行為。嘲笑的對象是旁 邊活動室內十多名女孩,蘭花手貓步腳的跳中國舞。跳呀跳,笑呀笑,女舞蹈老師忍耐不了,走出來,男童見狀,雞飛狗走,不過,他被逮著了。

「老師罰我站了數小時。未料,當天放學後,我在學校又見到一個男仔學跳舞,我見到後,覺得他好蠢,學極也不懂,點知,該名老師見到,要我跳,點知我跳到,老師於是要我學,因為3日後要表演。那次表演後,我返回台下坐在評判席後看,突然前面一名女老師掉轉頭望着我,她就是罰我企數小時的老師,2個月後,她拖著我再次走進廣州麗灣區少年宮,學跳舞!」

當 天譏笑女孩們「姿姿整整」跳中國舞,如今變成指指點點女孩子,男兒漢要怎樣怎樣一颦一笑的香港舞蹈團助理藝術總監梁國城,回憶自己與舞鞋的緣起,劈頭第一 句就說「有人說要我出書」。是的,梁國城的入行絶非如其他舞者般,因愛而跳,但是,他卻跟舞者一樣,戀上舞蹈,且成為它的「夫老」。

起初,梁國城常遭朋輩譏笑,指他姐姐型,學女仔跳舞,縱使,他跳的不是民間舞,而是富男兒氣魄的舞蹈。但是,愛動的梁國城懶理,逾跳逾覺得好玩。

不過,令他全身投入舞界,除卻任職會計的父親對藝術情有獨鍾之餘,最重要是,有飯開。

首批舞蹈團創團舞者

1958年,中國共產黨已故主席毛澤東搞大躍進,搞足3年,孰料,躍不起之餘隨後數年更四處出現飢荒連連,各家各戶能果腹的絶無僅有,樹皮、乾草等等等,往嘴裏送,但梁國城尚算幸運,因為有祖母抬來蕃薯填肚,不過,母親心念6名孩子的生命最是重要,故對於長子有國家養,有飯開,可保命的機會,那管是什麼,跳舞?二話不說,點頭批准。於是,年少的梁國城便開始離鄉別井,往廣州習民族舞。

1981年,香港舞蹈團正式成立,梁國城捉緊契機,成為創團舞者之一,安於本份的他,在團跳足15年,不過,1996年他毅然離團。

「當時離 開因為團有好多變化,創作有好多不同思路,但是,團有一件事好似好難變,就是要搞中國舞,這是團成立的宗旨,並要背負推廣中國舞的責任,可是,我離開時, 我覺得好似什麼舞也可以搞,心底裏不斷想中國舞該是怎搞,當時,我覺得有些亂,再加上當時藝術總監離開,於是我便一起離開。」

迷茫、胡亂、沮喪...都是在香港立志發揚及推廣中國舞的舞者共同經驗的感受,這共通點源於他們都是經歷了同一個年代───港英殖民地年代。

港英年代,文化意識傾向西方,雖然無根,但以西方作為藍本,對中國舞不予重視,且覺得中國舞的創作是落後的,所以,團的發展及創作方面都受到好大好大考驗。」

追源溯始尋中華舞根

壯志未酬的梁國城,執拾細軟,返回大陸,在廣州、北京及雲南等地遊走,參與表演,滿以為中國舞可發揚光大,畢竟該是它的發源地───中國。怎料,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計劃中其一事項,就是文化團體的改革,昔日由國家養的藝團,一夜間要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叫苦連天的日子隨處可見。

真 的有團體想不出如何發工資,經過十多年後,方可發工資給演員,可惜,隱憂卻出現了,舞蹈變得好表面化,浮跨,藝術性沒了,原因是電視文化佔據了舞蹈市場! 舞蹈服務電視文化,演員一個一個變成伴舞,但是,無辦法因為做一台電視晚會,得到的收入可以是超過一個月表演的工資。」

細念前景,梁國城不禁內心涼了一截,活躍於血脈中的創作細胞,感到冰水一盤盤往頭澆。

剛巧,2004年,現任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袁立勳突然來電問:「有無興趣編一支香港的中國舞」,梁有半點掙扎,因為這個「家」不竟已別了好一段日子,唯恐跟現在的舞者們,格格不入。

但是,梁國城深明有一件事比任何東西更重要,就是香港有自由,有創作的空間,而香港舞蹈團事實上可提供這個平台。

香港優勢在於發表空間

「我十分喜歡創作,我在少年宮習舞時,已經創作,第一支創作的舞就是紀念了當年進入火場捨己救人的女巾幗。」說到這裏梁國城的嗓門調高了。

「回 巢」後的感覺,梁國城坦言,舞者勁了,背後跟不少大陸的舞蹈演員成為駐團演員不無關係。不過,大陸舞蹈員受到香港舞蹈員的影響,變得專業了,懂得敬業樂業 的專業精神。梁國城慶幸這傳統沒變,更漸漸發覺這傳統吸引了眾多國內舞蹈演員渴望加入,希望學以致用之餘,更望在合適的平台發揮所長。

不過,梁國城指現時團內的大陸舞蹈員跟香港舞蹈員的人數比例,是一半一半,相反,較其他一些舞蹈團,大陸舞蹈員的人數比例為少。

「點 解?這就是香港的優勢,我們回北京演出,國內的舞者及舞評家會說「誰說中國舞沒有品味?看香港舞蹈團的中國舞呀!」我們的舞被指有品味是因為我們懂得用演 員的身體,事實上,大陸演員也有這意識,但是,同一支舞,你叫一個大陸跳民族舞的演員跳,跟一個香港培訓的演員跳,你會即時感覺到不同,香港的演員會用身 體語言表達,會用面部表情表達,再加身體擺動的幅度及其線條的美感,會令觀眾感到有親切感,這些都是受西方現代表演藝術手法的影響,這正好是大陸所忽略 的。」

梁國城能洞悉箇中別異,跟其經驗不無關係。1966年,文化大革命,樣板戲應運而生,凡從事演藝事業者,不無感受。

笑傲江湖創意無限

「舞 蹈方面,當時只有紅色娘子軍及白毛女,其實它也有其藝術性,可取的地方,它其實有好嚴謹的創作思維。不過,這思維好緊?是的,但是,這是國內方針,其實這 令創作自由造成好大束綁,有一名學者曾講「宋代以後,好少出現有創新思維的創作名人,可以留給歷史有價值的東西」,我相信原因之一是因為當年中國的貧困及 中國政治運動的束綁,令到人的創作思想不夠自由,不夠開放,形成風氣是千遍一律,跟風,那有個人化?......樣板戲的影響仍維持了很長時間,為何說大 陸的演員表演跟我們不同,因為他們仍遺留了很多樣板戲的模式在表演內。」

不過,身處自由之地,卻不代表梁國城可如「令狐沖」般那麼瀟灑自如,發揮無限,創作更多。

「如果年紀後生一點,可以創作更多節目,我現在要追時間。我其實有好多體材,好多人常跟我說「嘩,你這個又想搞,那個又想搞」,.....我由89年至今,創作了十個作品,但是,我這邊廂想這個作品之餘,那邊廂我又想另一個作品我個人就是這樣,打哂交义,不是單一想一件事。」

「想做就去做」───這個瀟灑心態,很多人都想做得到,可是,事與願違,梁國城也是其中一員。

「我們是一個狽著政府出錢的藝團,我們要爭取更多觀眾支持,私人的藝團無這問題,但是,我們要好現實做這些事,我們希望走得前一點。」梁國城說時,語帶半點憂愁。

事 實上,梁要承受票房壓力之餘,現實中,有很多舞者在跳舞生涯中,不其然的會慢慢偏向跳現代舞。梁國城解釋,是因為舞的構思及創作空間大,現代舞,自由好 多,相反,中國舞則有其「包袱」,所以,要想怎樣把傳統發展,好困難,當下,他認為中國舞要講傳統之餘更要增添時尚,希望能使年青人追逐。

個人名聲處之泰然

有無想過放棄?

「曾 幾度想放棄,但是,有時我覺得一個人做事,最緊要是堅持,你必須要堅持,在中國舞創作上,在香港你怎樣堅持呢?我自己是其中之一,我只是,一只棋子,是棋 盤中的兵或卒而已。...我是想過退下來,但是,也希望有成功的例子,我希望好多年青人能明白「不要放棄中國舞」。」

那為何前任藝術總監胡嘉祿離開近两年了,不接任該位?

「可 能我自己對這件事看得不那麼重,我自己希望在中國舞創作上能做點成績,就這樣想。但是,對團的管理,我太熟了,且有管理天份,我由細就已是領袖,我由演員 到排舞師、總監,我全都做過,我知道何時要做什麼事。不竟作品要吸引觀眾,要有票房,胡對香港是否了解,一定不能夠。...不過.我對這個位,我覺得隨遇 而安,不是無要求,而是有些事不是自己可以決定得到。」

梁國城能看淡世情,與其正籌謀編作一支舞頌讚中國大文豪蘇東坡,不無關係。

「點解選蘇東坡?他一生跌宕不絶,有才華卻數度被貶,且去到極偏遠的地方,但仍可笑看人生,文人那種不際遇的經歷,我覺得好觸動我自己。我未敢攀附跟他相比!只是有感動而已。」

「喜怒哀樂支配整個人的生命,最關鍵是你是否好浪漫咁生活,東坡做得到,能這樣做,你已賺到回來了,你賺到豐富的閱歷及浪漫的人生,他能感動後人,令人紀念他,他已賺回來。」

那麼,一生中墮進谷底的是什麼事?

「我不懂細緻理財,好有計劃咁做一件事,所以,好多時都碰到一鼻子灰。不過,我好識自我調節,所以,我好喜歡跟不同界別的人傾計,這樣我就可以減壓。」

後記

與梁老師做訪問,感到他與同樣跳舞出身的如梅卓燕、黎海寧、John Meehan...有所不同,梁老師內歛之餘,更有一點點行政人員的味道。

正如梁老師所言,他從小便有領袖的天賦,再者,他在團中一直要負責行政,調動舞者等等的事務,俱行政人員的風範,恰當不過。

可是,梁老師跟黎海寧等人不同,前者以「演員」,後者以「舞者」來稱謂舞蹈員。

是的,這只是名詞而已。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