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會客室

梁山好漢有108個, 101會客室請來藝壇「勇士」/「忍者」/「猛人」/資深工作者又豈只101個? 本欄目每月一篇,受邀嘉賓位位舉足輕重又或才智過人,他們將會一個又一個的向各位真情剖白;一個又一個向各位傾訴鮮為人知的人生跌宕,絕對不容錯過!

美文世界 ─── 張曉風

本月紅人專訪 | 2015-03-03 00:00:00 | 分享到

本月紅人  訪談:曲 飛  撰文:劉 靉

美文世界 ─── 張曉風

文學Vs政治,
彼此誓不兩立,
是社會普遍認同的觀點。
但台灣散文家張曉風不認同,
由純淨文學世界跳入污濁權謀領域。
一年過後,
她回歸美文世界,
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學而優則士

  「你有善意去做一件事情,這事情一定有正面的影響力,你就不必要太過在乎。」已踏入古稀之年的散文家張曉風坐在香港大學供訪問學者住宿的房間裏,被問及由文學跳到政界,再急轉彎重返自己孰悉的世界後,她所相信的是什麼時,她以肯定的口吻說著。

  古語有云:「學而優則士」,把這句話應用在張曉風身上,絶對正確,她好不抗拒,亦覺得這是自然不過的事,因為自古以來不少文人雅士都是循這軌跡行走。

  「中國自古以來,政治是沒分的。如蘇東坡,他的官就差不多等同國防部長,從前所有的官僚系統都是從科舉來的,考試時,都要有一篇文章來決定你能否做官,蘇東坡就是可以做官的。王安石也是。杜甫就一直很想做,因為他覺得唯有做官才可造福老百姓。可是,他做不到。」

  做官可造福老百姓的想法,張曉風深信不疑,但是,問題的核心是,不是你有這良好意願做就可以。經驗過約1年的從政生涯後,她更清楚地指出,為老百姓造福的福是指「千秋萬世的利益」。

  「我答應做是因為我覺得有意義的。在做立法院之前,台灣的濕地保護已爭拗了很久。台灣跟香港一樣,可用的土地越來越少,剩下的都是濕地。有人想把軟的濕地挖來用,但是,它內裏含有很豐富的生態,用濕地太可惜了。不過,一般人不會想,只想有利益,有開發價值。基本上,台灣就濕地問題訂立了法例,但是,不見得有人執行。所以,我進入立法院就是為了這濕地法的確認。...我是反對開發的。開發會有利益,政府很喜歡。我就認為,利益應該是千秋萬世的利益,而不是政府要的即時,環保是很久的利益,可以讓人生存。」

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2012年,張曉風在親民黨的政黨背景下,成功取得門票,進身為台灣的立法院成為立法委員之一。她謂,這條路是意料之外,當年,她為此事腦交戰了一段時間,直至內心最牽掛的母親撒手人寰後,她的心頭石終於放下,並朝著自己做人的宗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走,於是,由純淨、恬適兼與世無爭的文學世界跳到講求謀略、團體兼劍拔弩張的政壇去。

  「我其實不是一個政治人物,可是,我覺得我還是可以去做一件事情,可以影響一個議題或是留下一個典範或什麼,我覺得這個是我可以做的。」

  她更對文學界普遍對從政者巳嗤之以鼻,不敢苟同,認為工種沒清高之分,更覺得為官是一樁很公義及慈善的事,然而,她為官之齡只約1年便復歸純淨文學界,她解釋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在文化界還有一個責任,是自己更想做,更熟悉,因為「我本來就是這業界」。

  事實上,文學界是人單打獨鬥的領域,但是,政界卻講求團隊攻伐。已逾七十之齡的張曉風說:

  「我覺得如果我留在政界其實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特別是如果你有幾個好的朋友跟你有同一個理想時,能夠配合做,因為壞人都是狼狽為奸,但是,好人常常都很孤傲的。我孤單一人?有人認同我,但是,在政治上來說,有主流的也有非主流的,我當時的黨是非主流的,所以,奮鬥起來很困難。其實,不只我黨是非主流,即使民進黨也是非主流,因為國民黨太大,議員都聽國民黨的安排,所以,他們一定支持政府,形式上一定支持政府的。」

文學可以改良人性 但是很慢

  縱使台灣的「主流」並不是她的那杯茶,更在當任後不久即經驗到,即使有良好意願也會遇上風高浪急的抨擊等,張曉風仍堅信「文學可以改良人性但是很慢,要下一代才出現。魯迅曾言:「救救孩子」,孩子是下一代,但是,我們不可以等,因為我們就是活在這一代,要救我們自己這一代。只有政治是最快,把法律定立。」

  出生於浙江省金華,8歲時隨父母親跑到台灣,之後,張曉風一直在台灣成長,浸淫在文學世界裏,更不經意地闖出名堂。23歲時,她把自己剛結婚的親身感受撰寫而成《地毯的那一端》,一紙風行,成為自己的成名作,把慣常「愛的反面就是恨」的說法,全盤推翻變成「愛的反面是漠然」的新思潮。不過,她的作品並沒有為迎合讀者群的胃納而停滯,相反,仍不斷開拓讀者的視野空間,由生活逸事轉為家國情懷及社會世態,再融入人生哲理,贏到著名詩人兼散文家余光中譽為「亦秀亦豪的健筆」。

  眺望香港的文學界發展較台灣緩慢及滯後,張曉風認為讀者有責任,但是,核心問題在教育,社會亦有份兒。

  「我以外來人的角度看覺得是讀者,不是作者。讀者就等於這個市場。讀者為何喜歡一些平庸的作家?可能就是讀者未有這個品味。如何解決?有效的方法還是靠小學及中學的國文老師,快不了,要老師教曉下一代喜歡文學及比較好一點的文學,這樣才有好的作者。當然,可倒過來說,有好的作者可影響好的讀者。將來可能有很多不夠水準的讀者,不夠水準也不能只責怪讀者本身,他可能是純樸的人,收入不高,生活有問題,這也是這個社會的問題。他們若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活,能欣賞比較好的東西,就可生存。」

港人的民族意識還在

  這些固然重要,但是,張曉風認為更重要的莫過於認識自己的中華文化。她指,香港及台灣同樣深受西方即食文化影響,有些人更不自覺自己已受到薰陶,如昔日叫父親或母親,今天已變為Daddy 或Mummy。但是,她認為這是小事,她的著眼點是「在生活裏認識傳統中國裏的美學,能把它繼承下來」。

  「香港有百年殖民,台灣就有五十年。英國在港殖民時,香港人還是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如六七暴動時,有人放炸彈,但是,炸彈上仍寫上一張說明「同胞勿近」的紙條,炸的目標就是外國人,所以,港人的民族意識還在。警察局一樣,也有民族意識,會擺放關公。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無可奈可的情況下,仍想保存民族的意識。不過,香港保存的,民俗的較多;台灣保存的則是正統文化的較多。」

  「台灣保存的正統文化甚至比中國大陸更講究一點,當中可能是因為政治上的緣故,因為中國大陸從五四開始,有打倒孔老,把線裝書丟到茅厠也有,後又發生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等。共產黨當時做得好似殘酷一點,破壞傳統,當然,有些傳統不太好,但是,也有很多是很好的。不過,台灣有自己一套新的方法,把好的保存,畢竟是我們家的產業。我們應該繼承它,它不是負擔,也不是一種可耻。」

  中華文化誰是正統?這問題儼如究竟有雞先或是有雞蛋先?要查究誰是正統,便需要時間引證,即使一本論語,也有台灣版及大陸版,相反,張曉風眼內覺得最重要的是讓人有選擇,要使自己達致有挑選的水平,她指,別無他法,只有多讀!

  「表面上,我可以選擇,這是我的自由。事實上,你基本的修養不夠,你沒什麼可以選,就好似吃飯一樣,你要起碼有一點品味才知道選那一家餐館。所以,這問題我沒辦法回答,但是,我們只要努力,多讀一點。」

中國紅了,可是,你要給人家什麼?

  隨著中國在世界舞台中漸受重視,更躋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引致不少海外人士爭相學習中文。在張曉風眼內,他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很多人比較喜歡跑到中國或學一點中國話,所以,中國變得很紅。可是,全世界對中國的瞭解又有多少?全世界都學中文,但就只一句「你好!」,這無意思,背後根本沒有文化。」

  她更憶述,一名美籍商人深信未來的經濟發展就在中國,於是,很早已安排自己的幼女學習中文,而這名商人本身就只懂一句「冰啤酒」。張曉風為這名商人對學中文的意義感到哭笑不得,更不禁謂「他連一句「要一杯冰啤酒」也不懂講」。

  不過,為人師長數十載的張曉風亦不忘自省,她說:「中國紅了,可是,你要給人家什麼?我們自己有什麼可給別人?在台灣有很多人很無聊講『我們有很多很好吃的東西。』香港一樣。好吃,這只是小事情,真的要給別人什麼?就是我們自己也要知道中文好在那裏?」

  語言跟文化以致歷史永遠都是連體嬰,學好某一樣,餘下两樣自然緊隨,但是,讀歷史,自必涉及價值取向。張曉風對此深明不過。

  「歷史科是比較討厭的一科,因內裏有價值的判斷,是有政治的,如日本在台灣殖民的史實,國民黨會用「日據」,民進黨就講「日治」,因為民進黨較親日本及獲得日本的金錢支持。贊成或不贊成某歷史,都是有它的背景。但是,作為一名老師若沒給學生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時,我們未來怎樣做?若能隨我的心意做,我會把不同的講法都寫下來,由讀者自己決定。」

創作必須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過,她覺得重中之重是「對自己的文化,要理性認識,愛是感性的,两者互相有關連。」

  多元創作的張曉風,由童話以致劇本小說,她都有涉獵,但是,她的散文卻傳頌多年,更跨越地域,問其心得,她不經意地說:「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還要「瞭解他人,環境及事情」,再設身處地便知曉該怎樣寫。

  撰寫散文必先要對自己的感受忠實表達,這令人不難理解中國大陸文學界散文體始終落後於小說,未能稱冠。

  「他們沒有那麼自由,不太敢寫「我」,散文就是寫自己,所以,逃不了。第二原因是散文要古典文學作為根基,要有這點的修養,文字才會比較好。這點大陸比較容易做得到。但是,两個原則都要做到就不太容易。」張曉風分析說,更想起分別與香港友人及大陸親朋的飯聚情節,席間,只有她真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別人看見她講出自己的需要後,才表達自己的需要,「中國人的傳統是不講真話,我覺得講真話可能會使自己失去一些朋友,但是,也許可以結交到一些朋友。」

  「香港可不可以建文學館?政府可能不願意做,因為涉及土地,但是,若單憑民間做,我懷疑有沒有這力量。」散文家張曉風忠於自己的想法,再次,教這一代!

後記

2012年3月,
張曉風出任立法院委員只不過是2個多月,
估不到一番捍衛台灣女性地位的剩女論,
招徠民間無限擴張的闡釋,
進行令人魂飛魄散的鞭撻。
2年過去了,
坐在陽台邊的張曉風,
昔日的溫婉依舊,
但是,
對記者喚回她2年前的記憶,
原本溫柔的目光突添了幾分銳利,
腦筋順勢調節,
嘴巴自然跟從。
常言道:「人活到老,學到老!」,
是的!

(全文完)

101arts.net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