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會客室

梁山好漢有108個, 101會客室請來藝壇「勇士」/「忍者」/「猛人」/資深工作者又豈只101個? 本欄目每月一篇,受邀嘉賓位位舉足輕重又或才智過人,他們將會一個又一個的向各位真情剖白;一個又一個向各位傾訴鮮為人知的人生跌宕,絕對不容錯過!

道法自然──古天農

101藝訊 | 2006-05-01 19:56:31 | 分享到

五月紅人  訪談:曲飛  撰文:李華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摘自李白《將進酒》)

在話劇界活了30多年的古天農,人生就如中國大詩人李白,活得逍遙自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情懷,「我喜歡自己一個人,拿著杯茶,寫作,喜歡逍遙自在,就像李白那樣...」

寡斷到立斷

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古天農,由1993年開始,一直在中英劇團,由演員開始,成為今日劇團的藝術總監,有人話,以前的古農作風優柔寡斷,今日的古農,如何看待昨日的他,和今天的自己?

「我同意以前有點優柔寡斷,但現在自己都在變,3年前可以話我們路向不明,但現在我們已經有路向,所以現在話我們路向不明,是不成立。」

現在的中英劇團,走的方向是面向青年人,他承認以前劇團,曾經出現路向的問題,就是有些戲適合給小朋友看,但有時又很深,只適合成年人看,走的路線不明顯,令觀眾有點無所適從。

當機立斷和優柔寡斷,只不過一線之差,人生經常走在鋼線上,要立定宗旨,要目標明確,走著平衝的人生路,是一個藝術!

他說,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從總結經驗而得來....可是人生無常....當有了肯定,有了改變,卻又來了另一個更嚴峻的考驗。

10分熱誠 10分打擊

香港藝術發展局(簡稱藝發局),在這數年間對劇團,連續凍結及削減資助額,經已累積達數百萬元,去年12月,因為藝發局將中英劇團,本來有500多萬的撥款,削減54%,即只是撥款200萬,面對這個情況,古農說完全是意料之外。

「當時中英團員覺得很悲壯,不是自己抵死,反而是不忿氣,有團員說,所有人能走,古農,你不能走,因為你也走的話,中英會倒下來,我們要對中英負責任,不能死在我手裡.....後來知道是機制出了問題,不是我們藝術觀點出問題,於是重拾奮鬥心。」

他認為今次是,有人故意破壞機制,「以藝術之名,略奪資源,我的團員都是這樣想,但現在有些人以為,因為藝術問題而被削資,我自己反而心安理得。」

成員有20人的中英劇團,差點連支付4月份的薪金都成問題,但古農說中英劇團不會炒人,但為了解決當前財問題,所有成員只有減人工,低薪員工,減5%,高薪的減25%,古農自己也減薪25%

作為藝術總監的古天農說,現在要處理很多行政的問題,多於處理藝術性的事宜,經常要處理人事問題,同事之間的投訴,「現在有八成的時間,不是處理藝術問題,而是解決行政事宜,但若不處理這些事情,會直接影響藝術的工作。」

古天農有感而發說,藝發局用公帑資助藝術,倒不如說藝術工作者,以青春資助香港的藝術,很多藝術工作者的收入微薄,只靠一分熱誠。「削資唔使死,我反而心安理得,更肯定自己所做的事....」

藝術從來都是一條不易走的路,更何況要將藝術人生,薪火相傳!

戲劇人生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擁有30年舞台劇生涯的古天農,扮演過不少的角色,表演著一幕幕別人的戲,可是現實裡,他同樣擁有一段戲劇般的真實人生。

古天農左眼角上有一度很深長的疤痕,他說是小時候不小心弄傷,然而有一年,他教一班傷殘人士學戲,其中有一位同學跟我說,「你跟爸爸沒有緣份....」一句沒緣份,道出古天農一個罕為人知的故事。

他有10兄弟姐妹,家庭環境複雜,母親在他年幼時,已與生父分開,後來改嫁,所以他從未見過生父,對於他以前年幼時的一段人生,古農沒有多提,他只是說了一宗,發生在10多年前的事。

10多年前的一天....「有一天收到一個陌生人的電話,我是你堂兄,你生父過身,你親生兄長想見你」,我從未見過親生父親,親兄長,因為一個電話,就在這情況下碰面,然而見到的,卻是生父的遺照和帶點冰冷的骨灰。

「見到生父的感覺不是悲傷,那種感覺....好像見一個編劇,他死了,而自己是他寫的劇中一個人物....由於經歷了這些事,理解人性多些,見一個已故的人,感到人生的唏噓...」

生離死別,人生必經,當中的感嘆,令人唏噓,但亦令人學會珍惜,學會更要活在當下,對於經歷這樣戲劇性,生離死別場面的古農來說,他說自己是一個感性的人。

「小時曾經因為沒有見過生父,而哭過,感到很不開心,感到遺憾...自覺人生好像欠缺了一些東西,細個時對自己的身世,有很大的感懷。」

人生的遺憾,有千百萬種.....我們無法避免會有遺憾事,然而令人最遺憾的,卻是遺憾過後不懂學曉珍惜,依然讓遺憾繼續延續。

理性批判

古天農曾經在別的訪問裡,提及「過分理性只會荒廢腦袋的一半,要運用創意才可以善用腦袋。建立創意,首先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覺,不要怕犯錯。」

今 日再問他,他解釋,所講的理性,是指批判性,「有一次踏單車上山頂,卻下大雨閃電,我的理性跟自己講,不應去因為會電死,但是自己經過掙扎後,就是死就 死,結果上到山頂,落到船灣淡水湖,天朗氣清,看到天邊兩度彩虹。」....死就死不是理性的決定....但卻讓他看到美麗彩虹!

這個世界經常行雷閃電.....理性批判是需要,但冒險的精神,卻會帶你有意想不到的景像,人一生要做許多決定,然而這決定是對是錯,沒有人知結果,只有走到盡頭才知結果,那麼,你又願意去冒著一個,非理性批判的事情嗎?

另一場,改寫古農生命的決定,就是繼續教書,還是走進舞台,讀過教育學院,教過3年書的他,那時收入有6000元,然而加入戲劇行列,只有2700元收入,「那時母親認為我是不理性,但當時我還是決定,就像行雷閃電,那時沒有那個決定,就不會入香港話劇團。」

書蟲古天農

看文學書長大的古農,他話文學對自己影響很大,小五已經看中學生周報,小學六年級已經投稿到中國學生周報,可以取得稿費之餘,又可以刊登自己的文章,感覺很開心

到了中一,他還寫小說,是一個翻譯小說,短編的小說,自編自導自演,一個喜劇,叫《烏龍博士與傻助手》。當時因為他的樣子呆呆的,便叫他演「傻助手」。就是這樣,古天農對舞台工作產生興趣,繼而參與劇團演出,一做便是30年。

中三暑假那一年,報章登廣告招募演員,就是演出一套叫《大戰》的戲劇,並在香港大會堂表演,古天農說,他以前在學生周報看過這套劇本,於是就這樣膽粗粗的去面試,亦由此踏上舞台.

古農說,當天若不是做戲劇,今天的他可能會是小說作家,他說小時,曾經想過取得諾貝爾獎文學獎.....雖然今日的古天農,距離諾貝爾獎文學獎,有十萬九千里遠,但他過去30年舞台生活,為他取得不少的光輝成績。

藝術生涯 轉眼三十載 

1983年古天農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93年轉投中英劇團,並成為該團的藝術總監至今。歷年古天農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90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舞台導演獎」、93年以《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悲劇╱正劇)、同年《蝦碌戲班》獲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94年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十年傑出成就獎」、95年以《芳草校園》獲最佳導演(喜劇╱鬧劇)。

古天農的作品,一向以通俗手法,表達社會性和勵志題材,教育和學校經常成為他的故事背景。

古農認為,香港編劇很缺乏,一個編劇的作品能夠上演才算是完整的。他希望多些香港人寫香港的故事,在100年後,200年後,仍然有人演出他們今日寫下的劇本,這才是對得起後代。

但 他說,在這戲劇歲月裡,還是有遺憾,遺憾是以往浪費時間,在讀大學時期,他是隱形人,經常走堂,在外面演出,在學校大攪活動,路線鬥爭,參與社會運動,那 時他是有「左傾」,因此文學創作受到影響,思考方式是反資階級,曾經一時一面倒不做翻譯劇,拒絕新事物,因為渴望公平的世界。

「因 為相信自己一套,而否定另一套,但後來發現自己相信的可能是錯,所以以後抱的態度,是自己不一定對,別人的不一定錯。」人....在回頭看的時候,總看到 另一番景像,是錯過,是遺憾,還是另一種得著?我們總會說,沒有過去那有現在,更不用說將來....檢討過去,修正現在,開展未來。

軟硬兼施

擁有一個寬敞會址的中英劇團,在這一方面較許多劇團幸運,對於「西九」方案,古農覺得這一方面是地產,另一方面是旅遊頂目,文化只是服務旅遊。他認為,政府在起步的思維已有問題,因此影響往後的發展,根本不是從藝術出發。

他說,看文化不可以只是看一個獨立,要長遠發展,必須要與教育配合,所以根本問題,就要連教統局也一併加入研究委員會內,制定長遠文化藝術發展的方向。

古農又說政府只是重硬件,不理軟件的配合問題,「香港的軟件,即是人不足,看的觀眾亦不夠,因此是互相影響。」古農認為,香港的人才在亞洲區是不錯,政府要多一點鼓勵,讓從事藝術工作的人,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終極目標

如今有了兒子的古農,他覺得有些事,有得必有失,作為父母對孩子要有責任,因為本身工作已很忙,經常要排戲,演出,所餘的時間不多,所以都會盡量陪兒子,因此近年減少看戲,看話劇,幾近是劇場的稀客。

但對於古天農來說,他的未來目標,仍離不開話劇,他希望劇團的表演,可以帶出一點正面的訊息,將來的目標是,教育,古農說,想辦一個戲劇中心,可以有場地供表演外,亦可以有啟發性的活動。

現在正向一些學校借場地,實行這種方式,現在有一間小學正在商討中,他說「為何不可以做長壽的表演戲劇,讓學生看?」

至於他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在全港18區推廣戲劇,「今日唔做,遲早都要做,本來沒有的,點解唔去做?這樣可以提升藝術層面。」

得獎無數的古農,今日他想要的不再是一些形而上的東西,「我希望為這地方做到些東西,寫劇本又未是,但希望10年後,可以有一個影像,站在一個劇場上,這個劇場是我的,不同的人可以很開心在這劇場做戲,我希望將來有人會記得我,我不是要取得一個舞台劇獎。」

從來沒有正式讀過話劇,卻從事話劇30年,他說很想去外國學校,過一些大學生活,做多些學術研究,「我感覺自己,有太多煩瑣的事情,好像自己有點乾,沒有墨水...最好可以,有一年時間,讓我到全世不同地方看戲。」

不知是否人大了,經歷多了,思想複雜了,工作日子長了,人....就會變得乾涸,總只是執著一些煩瑣的事情....因為日子過得快了,但腦袋卻轉得慢了,為了不想日子再白過,所以要去留住時間。

後記

中英劇團的會址,位於半山一座擁有一百年歷史的建築物,這座建築物是前英軍醫院,這座樓高三層歐洲式建築的紅樓,雖然外牆有點剝落,有點殘舊,但它仍透著隱隱的味道,一陣古典清雅,融合的味道,就像中英劇團一樣,走著藝術與教育的路。

當日在紅樓內,跟古天農做訪問,碰巧是天朗氣清的一天,窗外的蟬叫聲,襯托著古天農一把清脆的聲音,交織著一首樂曲,一首娓娓道出他的夢,他的人生,他的遺憾,一首在古農心裡的樂章。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