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會客室

梁山好漢有108個, 101會客室請來藝壇「勇士」/「忍者」/「猛人」/資深工作者又豈只101個? 本欄目每月一篇,受邀嘉賓位位舉足輕重又或才智過人,他們將會一個又一個的向各位真情剖白;一個又一個向各位傾訴鮮為人知的人生跌宕,絕對不容錯過!

時間獵人──高行健

101藝訊 | 2008-05-01 11:53:50 | 分享到

月紅人  訪談:曲 飛  撰文:劉

高行健這個名字,
叫人想起文學、畫、戲劇、諾貝爾獎,甚至是政治。
但是,跟他一席光速的對話後,
腦裏沒有這些,
相反,浮現兩句歌詞,
一追再追,只想追趕生命裡一分一秒....

寫日記寫出諾貝爾文學獎

「我現在的創作時間得來不易,中國大陸已經把我大部份的人生浪費掉,我現有條件創作,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六十八歲高齡的高行健,臉容疲態畢露且帶點蒼白,但是,語氣十分堅定。

是的,時間對一個被褫奪發表自由的創作人來說,是無比的重要。廿一年前,仍在黃土地上,高行健行的藝術創作路,絶非以矯健的步履走。

1940年 在江西贛州出生的他,血脈內流的、外在環境浸淫的盡是藝術創作的氛圍,生活無憂的他,自出娘胎,獲得從事演員的母親自行授學,琴、棋、書、畫無所不學之 餘,更可在五歲時,便拉着母親的衣袖,登台演舞台劇,享受的自由可想而知,即使國共內戰,一家走難逃亡,家中的鋼琴仍可伴隨逃命。

高 行健正式入學讀書,待至中學階段,但是,高行健的書寫及創作里程,早在八歲開始,當時,母親一句叫他寫日記,高行健便開始執筆寫過不休,十歲更有自己的小 說處女作。中學階段,他的理性思維開始擴展,且深化了他對自由的肯定,有一次老師著學生們按他在黑板上張貼的一幅廣告畫自由撰文時,他跟隨自己的心意,如 實地把自己不喜歡的那張畫的理據表達出來,事後,更獲老師一句「筆力很健」的讚賞,這次確認了他撰寫議論文章的能力,深化了自由一詞在心靈裏的地位,更讓 他經驗隨心的想,隨心的寫,隨心的批評的快樂。

出走法國有跡可尋

對於拒絶一切以服務政治為首的思維,在他選讀大學時,已露端倪。高行健一直師承畫家鄆宗贏,故當選讀大學時,他曾欲考中央美術學院,可是,當他目睹畫家多作「壁上畫」,以宣傳時事政治為本時,他毅然放棄入美術學院,轉投北京外國語學院,專攻法文。

讀 書期間,他經常留連在大學圖書館,不斷跟講求自由、平等及博愛的法國大文豪們為伍,更重要是,他可以看到一切禁書,如赫魯曉夫反史太林的秘密報告,由於它 們都是法文版,未被當時大陸的中宣部查出,所以,高行健在大學的圖書館裏看呀,看,受到極大震動之餘,更重要是對共產黨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

1962年,22歲之齡的他畢業了。自然夾着法語這謀生技能工作,在中國國際書店擔任法語繙譯,但是,期間仍從事繪畫及小說創作。4年後,文化大革命發生,所有讀書人成為被鬥、被害、被催殘、被殺的對象,高行健的父母,包括自己也受到迫害,高行健被送到勞教所接受勞改,1971年 下幹校,在農村教書,期間結婚生子,但仍不斷提筆寫呀寫,不斷創作。未料,高行健的妻子跟他對文學創作的渴求南轅北轍,妻子暗暗向黨領導匯報,指高有不可 見人的手稿,高行健目睹一埋接一埋因文入罪的例證,於是,把心一橫,把自己創作的一箱小說及劇本手稿往火裏送,讓它及自己的婚姻一起變成柴,變成灰,變成 一縷縷飛到天際的黑煙。

不自由毋寧跑

1975年,高行健獲准返回北京,先在中國作家協會機關工作,後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出任專業創作人員。按常理,這崗位跟高行健匹配有餘,可是,現實並非如此。1978年他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後,往後仍有繼續,可是換來的卻是被批判、被辱罵。

1981年他發表《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引起業界批判與討論;翌年,劇作《絕對信號》首演,開創中國實驗戲劇,引起轟動,但同時惹起爭議;1983年作品《車站》首演後,立即被禁;1985年的《野人》,首演後引起爭論。高行健說,那年他感到人格嚴重受辱,逃亡念頭油然而生,一萬五千公里的逃跑路線就是由青藏到東海。

「自由對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如果沒有,根本不能做藝術創作。」自由的重要性,高行健清晰表白,他更曾說,創作碰到箝制創作自由的極權,唯一的辦法就是逃跑。

高行健一直跑,當逃至雲南時,身體感到不適,後不知怎的竟被誤診患有肺癌,但這失誤卻微妙地扭轉他的一生,令他對生命的看法異常微妙,更把他經常掛在咀邊的三重性發揮得天衣無縫,取下靈感,寫成他二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靈山》,並且認識了他第二任妻子。

一場政治風波被列入黑名單

1987年,他離開中國大陸,遠赴法國跟當時在法國出任文化記者的第二任妻子團圓,可惜,這段婚姻未能伴隨終老,數年後,二人平靜分開。但是,高行健由於對1989年「六四」事件上,高調斥責共產黨及要脫離黨藉,並聲 言「只要中國仍在極權統治下,有生之年,絕不回去」,共產黨遂將他列入不准入境的黑名單內。自始,高行健更自由,步履踏遍四海,唯獨腳尖至今仍未能放在黃 土高原上,但是,他未感懊惱,因為他可體味真真正正的自由,更可享受發表自由,於是,不斷的寫、不斷的創作、不斷的表達,在他二千年成為首名華人取得諾貝 爾文學獎前的13年光景裏,他便出版了22本書,舉辦了20個展覽,寫了1部長篇小說,6齣戲,做的事是在大陸能做的三倍之多。

雖然,大部份作品都叫人聯想起中國大陸的政治問題,但是,這名受盡中國政治迫害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坦白地說,他在法國的日子,絶少看電視新聞報道或報紙以了解中國境內的最新狀況。但是,這未影響他對中國大陸的瞭解。

我不是因為從新聞報道而知道中國大陸的最新狀況,是因為我對社會的認識,文學對社會的認識是人的一生的經驗,我在中國的生活有足夠的經驗。」甚具儒雅之風的高行健抵達法國時,他已47歲,經驗了中國一黨專政的管治,再經歷反右及文革兩項人性醜惡的創痛後,他豈會不認識中國政府的運作?

不過,他坦言對於近數年間眾多中國大陸的作家或記者因言論、表達或新聞自由而遭受逼迫,甚至喪失自由,成階下囚等等事件,他並不清楚,故無感覺,但是,他補充謂,他太瞭解中國大陸,因為他生活過,且相信現在中國對自由的限制仍有。

藝術家身份不應有國界

「我現在關心我自己的創作,最重要是我自己的創作,因為我是藝術家,我是個作家,我是要面對我自己的創作,我不是搞時政評論,國際時事。關心那些人?文學藝術歸根究底是關心人,人的生存條件,人的狀況。」

不過,這個人字前面沒有國籍、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社會國家等形容詞,純粹是人和人的關係。恰如,他取得諾貝爾文學奬後,在一個書展的簽名會上他被傳媒追訪時,他便說:「我,是藝術家,藝術家是不應該有國界的。」

雖然,他說並沒有刻意去寫一個中國命題的作品,兼且,所寫的亦僅只是回憶中的中國,但是,他的作品,總叫人聞到那股不能消散的中國味。還記得他曾說:「我是個中國人,中國文化自然存在我身上,我拿筆就已經是一個中國人在寫。」

命運弄人,二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高行健的名字便一夜成名,家內外都被螞蟻般的傳媒輪候追訪,邀請函更排山倒海來自四面八方,忙成為他的影子,不可擺脫,執筆創作的機會少之又少。

「我的活動太多了,活動太多了,非常影響我的創作,所以,我現在想盡量減少活動,回到我自己的創作裏。」

你愛自由,但是,現在...

「是的,現在真的無自由!」高行健尷尬地說。

後記

坐在演藝學院實驗劇場的高行健,面對著逾百名學生,講述他對舞台劇創作的靈感、理論等,狀態自然且感舒泰,可是,當面對記者提問時,這名謙謙君子明顯感到不自然,腰板直直的,再三翻看記者的名片。警覺性,依然存在。

情況同樣在講題上發生,當講到他的老本行,文學創作藝術時,他可以談過不停,講過不休,語氣且十分堅定;可是,當問到個人問題時,這名文學藝術家開始張口結唇,說得慢而謹慎。

不過,那管是面對學生還是面對記者,高行健都是做同一件事,就是展露他那笑得教人感到可愛的笑靨,那片櫻桃小咀即使盡量的張開,但仍只是一個細寫「o」字,两眼旁的笑紋,猶如展示他畢生的渴求,要自由,飛出樊籠。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