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2011香港詩選》的柔韌革命

曾卓然 | 2014-01-26 13:58:19 | 分享到

  【港人字講:曾卓然】第五屆九龍城書節香港文學生活館舉辦名為「文學.革命.生活」系列講座,由鄧小樺、張鐵志、俞若玫、梁國雄和陳智德談「書寫與抗爭」。當時梁國雄批評香港的文學並沒有反映時代的偉大作品,認為香港的文學並不具有反抗精神。在場聽眾聽到這些話,大概很自然在腦中搜索曾經看過的香港文學,對嘉賓的發言感到疑惑。同場學者更提出種種反駁,指出香港文學其實一直對社會熱點有所關注,只是作家少用號召式的寫作。香港作家寧用文學柔韌之力,去對抗世道一日一日的磨耗。

  誰是誰非或者可以簡單歸因於發言人對香港文學理解不深。惟看似尋常的外行論斷,細細分析也可以展開成一連串有關文學是什麼的討論。文學為的是藝術的美感體驗?文學為的是人生的啓發領悟?還是藝術應該干預生活,為社會演變盡一分力?種種藝術的創作立場與閱讀態度,可以有種種不同的識讀可能。要層層說來,幾可翻成二十世紀中文文學中的一次次論爭波折。

  從整體格局來說,香港純文學比較多作者重視美感體驗與人生啓悟,較少強力干預政治的文學作者,這可視為二十世紀以降尤其是五十至七十年代兩岸過度政治化的文化環境的一種反撥。從前不少被批評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流於政治口號式張口見喉的宣傳,又或者是替獨裁者歌頌。而這些年來又漸漸出現一種轉變,不少香港文學作品,以近於「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詩歌精神書寫,讀來不覺生硬,而且更能感受到社會氣息。

  由《聲韻詩刊》主編黎漢傑編輯的《2011香港詩選》,就正好是一部觀察時代的好選本。全書共收六十多位詩人的作品,配上精美的插畫,是市面少見的年度香港文學選本。編輯黎漢傑在序中寫得含蓄,沒有說破,只點出歌「興」與「怨」的讀寫範式;其實既是詩刊主編,又怎會不感受到這種轉向?其序微言大義,引文更是可圈可點。

  如我在很多不同的場合聽過的一種批評,說香港詩人望著自己的肚臍眼寫作,只關注自己的私人情事,無視社會大事。翻翻這詩選就可提供反例,如謝傲霜〈我替媽媽買了八包鹽〉寫於日本大地震之後,反應之快也表現出詩人對生活的敏感度。因核洩事故,香港與內心出現搶鹽潮,作者說「我替媽媽買了八包鹽和一樽無知七盒自私自利三罐恐慌」,以各情緒字眼去置換替媽媽從超市買回來的東西,付錢後「我把儲起了兩噸無奈和一公呎壓力千百種荒謬的儲分咭放回錢包然後/把五千次頭暈與一億件心事零零碎碎的電視畫面連同八包鹽放進咖啡色的手袋」,袋子裡的八包鹽混和各種記憶變得愈來愈重,「幸好我的手袋夠大雖然它破爛並且已經背負了十萬樣家庭爭執和幾千種寫作方式/可是我實在有點累了那些鹽的重量像一個海洋壓在我的肩上讓我的腰痛得直不起來」。詩人寫出日本面臨悲哀的災難後,處於局外,身心無損的人反而盲信謠言,慌張羅致各種抗幅射食品,似乎忘記了真正的受害者。但詩人體諒母親的恐慌,最後「那八包鹽現在就堆在飯桌上足夠醃製三十條希望七十個夢想和一次的善良」。這種詩歌就能從自身家庭出發,連結社會大事與民心民氣。

  不同玉石俱摧的橫暴,文學柔韌之力也是一種對抗的力量。誰說編詩選、辦文學雜誌不是一種對抗?出版這書的新出版社名為石磬文化,石磬是種古老的石製敲擊樂器,愈受打擊,愈能發出叮叮嚀嚀的清亮音聲;要它發聲容易,要擊折石磬困難。【101】


作者簡介: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研究現當代散文。現職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主要教授現當代散文、新聞廣告、媒體等科。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