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文學‧香港》如何素描本地的人文風景

梁家恆 | 2014-02-09 11:50:05 | 分享到

  【港人字講:梁家恆】怎樣去描述香港文學或者以怎樣的角度來切入香港的文學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處理的問題。今時今日,我們當然不會抬出某些文化沙漠的大命題,或者鸚鵡學舌地挪用大中原的心態來輕易否定香港文學的可能性。過去香港作家多以一種旁敲側擊的姿態來應對文學二字的巨大光環,以致於開宗明義以香港文學作為書名,則又何嘗不可看成一種對社會的回應、一種呼喊?由羅國洪、陳德錦主編的《文學‧香港──30位作家的香港素描》集合三十位本地作家的散文,正努力展現出以香港為對象的多元書寫的各種可能。

  假如以香港作為書寫對象本身已經暗含地誌學(topography)的意味,則書中多位作家以香港這南方小島中的某一隅來開展他們的文字之旅便又是地誌中的地誌,無論藍田、荃灣、將軍澳、太古城、土瓜灣……人情風味每每根植於比空洞的城市概念更細緻的生活空間之中,從上學、上班的某些街頭巷尾之中轉化出對一個地域的想像或生活體驗。這種個人化的體會與細碎形式(細碎絕非貶抑)的素描可以是一種化整為零的策略,既重視個人的生活經驗,又拒絕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模糊傳統,在近來社會大氣壓力越發低沉的氣氛中叫人別有一番體會。

  要素描香港,當然有數十種、甚至更多不同的方式,不過書中相當一部分的作家不約而同地撫今追昔,深深緬懷香港過去的人與事。我們不知道這與時局的激烈變遷是否構築起某種內在邏輯,或者人在飄流之中會對流水的順逆更加敏感。無論如何,在書中我們看到人情味躍然紙上的過去,像可洛(梁偉洛)的〈完整的煙花〉說「之後的日子,再沒有這麼完整過。」述說的是個人家族的緬懷,又或者像邱心(陳潔儀)的〈擬童記兩則〉,想像處身未來的兒女回憶當下的自己,都隱含對美好原鄉的不斷追尋。至於另一些作者則在回顧之中更加令我們省思,我們回憶、述說、想像中的香港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存在或蛻變,像潘步釗的〈油麻地戲院的歷史書寫〉表示「香港人動輒就說核心價值、集體回憶,卻不認識到自己不經意便站到歷史的對岸,從沒有真正的現場感。」或羅貴祥的〈遇警記〉說「一種秩序正被另一種秩序取代」,我們更彷彿看到了那些細水長流以外隱伏的刀光劍影。

  散文集收錄三十位作家就有三十種不同的觀察香港的角度,在觀察的當下,究竟我們可以嘗試尋找一種怎樣的香港形象?陳德錦在〈編後記〉中說「記憶是歷史的一種塑造方式」。其實不單只記憶,是記憶通過文學塑造了歷史,像過去許多個潮汐起伏的時代一樣,我們從文學中發現了那個時代寬闊的人文風景。在這個最好與最壞的時刻,文學的素描與香港的素描就這樣盤桓而生。【101】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碩士,現為香港大學附屬學院講師,著有詩集《在午夜撒謊》。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