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讀劉以鬯的兩篇南洋故事:《蕉風椰雨》與《星嘉坡故事》

麥樂文 | 2014-04-06 23:40:13 | 分享到

  【港人字講:麥樂文】1952至57年間,劉以鬯(1918-)離港旅居馬來亞,先後任職新加坡《益世報》、吉隆坡《聯邦日報》等多份報章的編輯,期間又以「葛里哥」、「令狐玲」等筆名,在報章副刊發表都市小說。劉以鬯巧用當地用語,書寫人文風景,作品廣受歡迎,為當地青年作家捧讀,新加坡作家謝克更奉他為「文學老師」。劉以鬯回港後好一段時間,仍與南洋報界保持連繫。近年出版的《熱帶風雨》(香港:獲益出版,2010),輯錄了他於1958至1959年應李微塵之約供稿《南洋商報》的多篇短篇小說,同期出版的《甘榜》(2010)亦收錄兩篇以南洋為背景的短篇。除了短篇小說,劉以鬯亦有撰寫中篇小說,就目前資料所見,至少有《星嘉坡故事》(1957?)與《蕉風椰雨》(1961)兩部。兩書由香港的鼎足出版社出版,南天書業公司發行,封面設計一脈相承,同為大32開度。《蕉風椰雨》初版於1961年8月,而手上的《星嘉坡故事》則沒有出版年份,有資料認為成書於1957年,至今未能確認。

  以劉以鬯對自己作品的分法──「娛樂自己」的純文學和「娛樂別人」的流行文學,兩部作品恐怕都要歸入「娛樂別人」之列(《對倒》、《酒徒》則當屬「娛樂自己」)。《蕉風椰雨》的「流行」元素見諸於曲折而典型的愛情主線:女主角周旋於兩個男性角色,一位英俊而負心,難以付托終身,另一位有家世的「啞嫁」丈夫,相貌醜陋卻對她死心塌地。但如許定銘所言,「即使是寫流行小説,劉以鬯也經過資料蒐集才動筆,絕不馬虎」 ,作者仔細描寫馬來亞的氣候與人文風俗,並刻意在文字中滲雜大堆地方用語,如「山芭」(鄉間)、「暗牌」(警探)、「糕呸」(咖啡)、「腳車」(單車)等,亦不厭其煩為讀者解說。《蕉風椰雨》的寫法有如風物志,對地名、題材、用語的掌握,足見作者對南洋的細微觀察。

  《星嘉坡故事》比《蕉風椰雨》更進一步,將地方文化描寫得更深入,並在情節中展現作者的「在地感」(sense of place)。小說寫到五六十年代盛行於華僑社區的「歌廳文化」,同時觸發故事發展。男主角起初對「聽歌文化」有所批判,後來邂逅身世可憐的歌女,卻成為歌廳常客,漸漸融入當地生活。作家在多次訪問中提及南洋的歌廳:「那裡鄰近一個叫『新世界』的地方,是我晚間去聽歌、喝茶的娛樂地方。那段時間,我在7至8家小報當老總,寫作界的朋友都懂得到那裡找我,也有歌星會到我家一起喝茶,那時的生活真了不得。」 事實上,小說主角本來就帶着作家的身影。他由徐州來港,再輾轉到南洋,與女主角互相拉扯之時面對報館倒閉,只靠寫小說為生,終獲吉隆坡報館邀聘。劉以鬯1948年從上海來港,1952年應劉益之邀聘到新加坡《益世報》任主筆兼副刊編輯,當時被稱為「香港五虎將」之一,聲勢浩大,沒想到報館辦了四個月就倒閉了。直至1953年7月,輾轉到吉隆玻《聯邦日報》任代總編輯,後升任總編輯。《星嘉坡故事》主角曲折的南洋經歷,不無作者自況之意。【101】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現職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

  編者按:本欄現增設【本土舊文新識系列】,鼓勵評論人重讀過去出版的本土文學作品,以鮮為公眾留意的角度與觀點作獨立論述及評價,共同為香港文學保育出一分力。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