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性‧心理‧死亡──神話與文學的象徵意涵

李洛旻 | 2014-04-20 00:00:00 | 分享到

  【港人字講:李洛旻】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神話是小說的源頭,在他的《故事新編》中,就了取源於許多神話元素,充份發揮了神話在文學領域中的創造力及隱喻性。奈何中國神話鮮視為經典,沒有像希臘般有整全的體系,而只是零碎地散落在文獻或文學中。後來有專研神話的中國學者,如聞一多、茅盾等都紛紛從歷史文獻中,考證了許多古代神話的內容及真偽,頗見成績。九十年代初,嶺南大學中文系陳炳良教授開創先路,不但與王宏志教授合譯《神話即文學》,又出版研究專著《神話、禮儀、文學》,並在嶺南大學中文系開辦「神話與文學」課程,推動神話與文學關係的跨別研究。他的學生劉燕萍教授在陳教授退休後接手任教「神話與文學」一科,並指導學生撰寫神話文學的論文,迄今十一年。《神祇、崇拜與文化──神話文學論集》這本神話論文集便是以此為基礎,精選相關的研究論文,彙集成編。

  全書共收十一篇論文,分為男神和女神兩單元,前者總六篇,後者共五篇。將神話及含有神話元素的文學,以男神女神歸類,自是簡明。全書涵蓋內容極為多元,討論的體裁以小說為主,如《唐傳奇》、《聊齋誌異》、《剪燈新話》和現當代小說等;並有對神話傳說之專論,如燴炙人口的黃帝、蚩尤、后羿、龍王,或鮮受注意的終葵、蛙神等,時代跨度廣闊,從先秦神話的敘述到近代的神話改篇並包含在內。

  最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所收各篇論文,均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舉例說,神話本來是先民對不能理解的現象或事物的心理反映,而小說又往往敘述了人物的各種舉措,恰是人物的心理活動。馮佩兒的〈論〈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偷窺〉,正正運用各種心理學理論切入,如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處女禁忌學說」、藹理士(Havelock Eills)有關「性心理學」的論說,來探討白娘子與許宣(編者按:〈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收錄明朝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男主角用此姓名)婚姻之間的壓抑和禁忌,從而解釋文本中各種情節。整個故事都不出「禁忌─破禁-後果」此一模式。馮氏嘗試說明白蛇故事的犯禁動機,乃是基於中國封建禮教下許宣的各種抑壓,以及白娘子透過與許宣婚姻後所受的人倫束縛。而破禁的形式,則是作者塑造了李克用及李仁兩個「偷窺者」與白蛇這個「被偷窺者」來滿足視覺及性慾。同時,白娘子也透過盗銀、放縱夫婦間的性慾等來讓許宣得到各方面的補償。這種滿足和補償,實可視為作者透過書寫人與異類的結合,藉以超越禮教的藩籬,有意無意地解放作者與讀者被抑壓的原始慾望,在虛構的世界中實現畫餅充飢式的愛情。所以,最後出現對各人的「罪與罰」,便是作為「破禁」的懲罰。馮氏運用心理分析,把握作者、人物、讀者三者的心理活動,也說明了蛇女作為性慾的象徵,引發小說中不同程度的「犯禁」。凡此種種,可說是能重新詮釋這篇小說。

  同樣是解讀小說文本,劉志豪的〈論《毛衣女》、《田昆侖》背後的文化意義〉,則先將《搜神記》中的〈毛衣女〉和〈田昆侖〉定性為「天鵝處女型故事」(Swan Maiden Tale),再從這種故事的三種學說──「禁忌說」、「圖騰說」及「婚姻說」來分析兩文本各情節的深層意義。與上文〈白娘子〉一篇小說不同,這篇小說的禁忌是「仙女的貼身衣服」;而仙女的衣服,是一種「分開的靈魂」(separable soul),有點像哈利波特中佛地魔的「分靈體」(Horcrux)。這種分體靈魂不能為他人發現和接觸,否則自身便會受到牽制或操控,正是一種「接觸巫術」。因此,在羽衣被取去後,天鵝女由鳥化人,失去所有力量,就是禁忌被觸犯的結果。但若從圖騰學說切入,天鵝女人鳥變形的現象,又可視為鳥圖騰崇拜部落的象徵;加上與男主角的結合及生育,可能反映了該部落與其他部落聯姻的情況。除此之外,男主角奪取天鵝女的羽衣,二人遂聯成夫婦,又明顯可見是搶婚的模式。這是從凡人與仙女而引申出男女婚嫁中雙方地位的差異,展示一個不對等婚姻的「難題性」與「悲劇性」。所以,透過多角度分析,小說末男女角的離異不僅可視作竊衣的懲罰,也可理解成不對等婚姻必然的後果。

  除了運用理論詮釋文本外,在潘潔汶、倪嘉儀合撰的〈蛙崇拜與生死觀〉中,認為蛙既是一種圖騰,也是一種女陰生殖崇拜。這種女陰崇拜可能即演化成女媧創世神話及嫦娥月神傳說。文中搜羅了中國神話傳說中有關「蛙」的禮俗,例如壯族蛙婆節、黎族穿著蛙紋服飾的習俗、納西族金黃巨蛙屍化的創世神話以及後來東巴舞的金色巨蛙舞等等。文中更以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 (Claude Lévi-Strauss)的二元對立論,說明生殖崇拜是建基於先民的拒死心理,藉以解釋各種「蛙」崇拜的禮俗,都是在生死對立所衍生的矛盾心理下,作為紓解對死亡恐懼的崇拜方式。就像金黃巨蛙的創世神話,大蛙死後屍化成天地五行五方、天干地支、五個民族及十二種動物,便是典型的「屍化化生型」創世神話。蛙婆節中又設葬蛙儀式,不但透過葬蛙祈求農事豐順,來年掘出所葬蛙亦能占卜年收,充分表現了蛙的死亡與農作物生命力的關係。

  除此之外,篇中也有對故有的神話傳說,廣泛蒐集,並加以比較分析。一神話的原型本是根據創造者的心態而成,往往是單純慾望及恐懼的反映(如上所提到的生和死)。而神話傳說歷經不同時代,尤其經過文人的詮釋及敘寫潤飾,往往產生本質上的轉變。如黃民杰〈嫦娥奔月神話看蒲松齡《嫦娥》的創造性背叛〉,就以歷代對嫦娥神話的負面論述,與蒲松齡筆下的嫦娥形象作比較,並認為蒲氏筆下的嫦娥是一種「創造性背叛」;這種對故有形象的反動,只能透過比較而突出,誘發我們思考蒲氏這種創造的原委及心態。此外,江文俊〈從英雄神話論葉兆言《后羿》如何演繹羿的神話〉,則以2005年英國坎農格特出版公司發起的「重述神話」文學工程為例,探討刻意為古神話注入當代思維的臧否。文章分析:葉兆言的〈后羿〉乃是有意用后羿射日的故事,來演繹弗洛依德的伊底柏斯情意結(Oedipus Complex),並加入不少色情元素。此文透過分析文本,引申思考何謂理想地「重述」神話。所以,同是神話的元素遞變及改編,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切入,可引發不同的思考及討論。

  現在,跨學科研究成為全球學術界的大趨勢,但有關神話與文學的有系統研究,在香港仍稍嫌欠奉。這部綜合嶺南大學學生優秀論文的合集提供了良好示範,並為日後研究神話文學的後來者,引介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方法。從傳統神話的考證分析,到結合理論詮釋文本,都相當富啟發性。瞻諸現、當代文學的作品越來越重視神話元素,如魯迅的《故事新編》、蘇童的《碧奴》等;香港文學之中,著名的可舉崑南《地的門》和也斯的《養龍人師門》。神話不僅能為作品帶來神秘感,引人入勝,更往往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神話的典型象徵──性與死亡,正正是現今文藝經常探究的主題。因此,這部論文集雖然只是一學科的成果和總結,也可視為日後文藝創作、文學及理論研究的參考。【101】


作者簡介: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現於清華大學攻讀歷史系博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任職研究助理,研究興趣為經學、文獻學等。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