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文學讀寫在大專中文教育的意義

吳美筠 | 2014-05-18 17:06:53 | 分享到

  【港人字講:吳美筠】影響這一代的語文學習,我們並非全歸咎於自由網絡。急功近利的學習態度,產業化的教育取向加速實利主義的理念在全球高等學界蔓延,而文學漸漸被推向文化的房角,視為缺乏增值元素的非具體利益提供者,造成正如芝加哥大學教授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C. Nussbaum)所謂人文教育的冰河期。她分析文學藝術的薰陶,有利磨礪批判思維、培養創意想像,可予人發展出「敘述想像」(narrative imagination)和暢想(fancy)。當香港政制討論和教育改革均過份凝聚在效益成本和利已群體時,文學話語(literary discourse),尤其詩和小說,正正是現今給宗教、種族、貧富割裂得四分五裂的世界所最需要的正義,是公眾話語的重要成份。【圖上:交流會由熊志琴博士(右一)主持,吳美筠博士及麥樹堅先生(左一)主講。】

  作為培育社會精英的高尚學府,似乎尚未意識到撥讀世代的弱智化危機。許多批評家早已發現,越發達的國家中的讀書的人愈來愈少,看電視的人愈來愈多,在學校自由散漫,曠課留級的人愈來愈多,經濟發達造成弱智化的傾向。 網絡增強了複製力量,為抄襲和剽竊提供了便利,未能幫助我們發展大腦負責情感與語言的部分。新西蘭塔戈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弗林教授(James Flynn)研究人類智力三十多年,早年主張越發達的國家,國民的智商越高。可是弗林自己推翻了這定論,並強調人類若要取得突破,便要開始鍛煉腦部負責語言能力及道德情感的部分。弗林認為,現代人解決問題強調如何運用智力獲取最大利益,忽略感情,人際關係變成利益計算,缺乏關懷。閱讀文學巨著可以增加詞彙之餘,令人類感情成熟。文學作品提供不同的具體處境讓人去經驗,學在現實生活的計算以外易地而處,體諒他人。 弗林效應的消亡不但提醒我們,文學通過情感和語言訓練智力,更證實文學的讀寫,有助銷毀功利化社會所帶來的傷害,提升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提高大專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再看新高中中國語文文憑試的評核方法以讀、講、寫、聽、綜合能力等技能範疇為主體,影響所及,學生長期仍以操作性的語文練習作為備試攻略,以文學研讀作為語文訓練的主體大大被邊緣化。而語文教育作為提升情意,培養作為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手段,或冀望年輕一代懂得享受和欣賞母語/本族語言的目的,在實踐上倍加困難。兩個主修科作為入大學的關口,自然迫使高中生修讀文學科銳減,全港修讀中國文學科的新高中六學生只有2771人,只佔報考文憑試學生4%,比最被認為無價值的中史的7434人還要少。即或修讀中史又比文學者多出三倍以上,相對於修讀商務、理科超過萬人的現況, 更是九牛一毛。文學的基礎教育成為夕陽工業自不言喻,更甚的,文史息微所帶來對人文精神的破壞,亦實在難以想像。以這種並不太享受漢語的狀態升上大專的芸芸香港學子,文學的讀寫成份在中文大專教學顯得何其重要!

  可見大專中文教育作為通識科(generic)的必修語文,課程內容除了實用寫作及漢語知識之外,更需要增加文學讀寫的元素。文學教育有利高層次語文訓練,通過精讀和細讀作超功利閱讀,從而探索語言的延展可能,培育對語言具獨特審美能力,又或通過文學創作,培養高層次的創作力,為社會提供精神文明及文化養份。文學亦可滿足青年人對書寫的需要和渴望,提供在地在場的感情抒發,滿足這代人勇於表達自己的特點。然而,語文不能只單用來滿足表達的需要和溝通的需要,更要用來滿足認知和思考、感受和享受的需要,美學上的需要,甚至挑戰閱讀難度的需要。通過主體意識較強烈文學的讀寫,學生學會通過語言知情識趣。在學院理論和生活媒體的語言各自拉扯的痛苦中,只有通過深刻的閱讀和創作經驗,才能通過有素質的文學讀寫培養未來的知識型領袖。學習文學,讓學生發現文學可供締造自由和開放的創作機會,使用文學作為自我認識和表達的主體工具,必要時,輔以多元的教學方法,跨媒體的運用。讓新世代不單視語文為應用(apply)的工具,而更是語文的用家(users)和享受者(appreciators)。

  當然,大專必修的文學讀寫教學不應太在意最終生產多少個文學作家,而在意濡染多少個文學閱讀群組。除非是創作專科,文學作為語文通識若過份重視文學作家的培養,容易產生流派之弊,反而約制文學讀者的發展。目前,在香港,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不少,缺的是有素質的文學閱讀者。很多時培養出來的文學作家,也倍覺孤單甚至憤怒,因為沒有讀者相伴成長。在使用網絡中文比其他時候更頻繁的年代,當務之急,是建立及發展文學的中產階級,一個喜愛文學藝術、願意投放時間和資源在文學上的閱讀群組。本文用上群組這個新詞彙,是因為群組包含互動性,文學閱讀群組乃是那群大量網絡媒體和撥讀介面的閱讀者,他們有可供討論、演繹、發放的渠道,同時喜愛讀寫和文學。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在4月25日「第九屆大專中文教學交流會:創作‧教學‧活動──大專中文教學」主講〈為撥讀世代建立閱讀文學的新群組〉部分發言稿整理而成。該交流會由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主辦,熊志琴博士主持,另一位講者為麥樹堅老師。【101】


作者簡介:吳美筠,澳洲雪梨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兼文學組主席、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首位香港文學雙年獎詩獎得獎者,曾任多種香港文學刊物編輯,並擔任中文文學獎評判。出版詩集、小說集、文集多種,包括《第四個上午》、《時間的靜止》、《雷明9876》等。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