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也斯的〈書與街道〉不帶着固定的觀念來講香港

黎雅雯 | 2014-07-20 12:36:38 | 分享到

從街道看我城故事之一

  【港人字講:黎雅雯】讀散文是一件有趣的事。散文題材多樣,由古今到中外,從知識至雜談,無所不有。散文篇幅雖短,卻能夠讓人看見大世界。散文在香港文學的發展史上亦佔有重要的位置。作家用不同的視角、筆觸,書寫他們眼中的香港。短小的篇幅,展現了我城的風光。

  也斯,被形容為「都市的觀察者」。他筆下的香港「沒有五光十色的繁華,也沒有洶湧熱鬧的喧嘩」,卻是「平凡而真實的」 ,例如〈書與街道〉一文所描述的街道,「並不美麗」 。〈書與街道〉,收錄於《灰鴿試飛:香港筆記》一書中。《灰》一書是也斯第一本的散文集《灰鴿早晨的話》的重編版本。而〈書〉一文則是收錄於重編後的第二部份。此文章寫於一九七零年一月,以書起興,談及現實中城市街道與書本微妙的連繫,「書本的塵埃暫時取代了生活中的塵埃,彷彿也有點迷迷濛濛」 。「每次走過這些街道的感覺都是不同的,就像每次重看同一本書的感覺都是不同的。」 ,作者再次將書本與街景連結,訴說兩者的關係。街上風景變化萬千,結合氣味、聲音,甚至飄揚的塵埃,構成不同的印象,好比每次重新閱讀一本書的感覺。將書和街道連繫,成為一個特別的切入點。

  此外,也斯也細緻地描繪了住所樓下的橫街,以自己的視角記下街上風景。他先看到汽車修理行,破車、維修工具和修理汽車的人形成一幅鮮活的景象。碎裂玻璃窗和凹陷的車頭蓋引起他的無限聯想,他試圖猜想這些殘破背後的歷史跟故事,甚至幻想當時煞車的聲音和人們的尖叫,盡顯其豐富而跳躍的聯想力 。除了汽車修理行,街道上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店鋪,包括髮廊、寵物店、藥房和上海館子等,形成一條富香港特色的街道。「走過一間你看見幾十把掃帚,另一間是幾千個藥瓶,一排排的原子筆,或者一疊疊的元寶溪錢」,細緻的描述,可見他對生活的耐心觀察。

  他看景物,也看人。行人路上的乞丐、在熨衣服的婦人、朝陽光噴水的小孩、獨臂的送報人,「一絲一忽地補綴成一條街道」 。也斯善於寫人,用速寫手法勾勒有棱有角的個體形象。 單純描繪景物並不足以烘灹這街道的風景,人物的出現能夠令畫面更鮮明。也斯把不同社會階層、背景的人顯現在筆尖上,為那時代作見證。

  「我們從來沒寫過旅遊協會介紹的香港,例如山頂、淺水灣日落、尖沙咀鐘樓,這些被認為是典型代表香港的地方。我不喜歡帶着一套固定的觀念來講香港。」 ,也斯如是說。從頁作品中,可以發現他試圖在另一角度呈現香港風貌,並思考香港的文化面目。 〈書與街道〉一文則正好展現這個特點。葉輝評論〈書〉:「在書與街道的凌亂小世界忽遠忽近,時散時聚,嘗試交織、融合、整理、剪接出一個既相連又相隔的大世界」 。從一條平平無奇的街道裏,我們看不到壯麗景色,卻能真切地感受到由地道人、事、物所交織而成的人文風景。

  文學的發展與城市的變遷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城不但是香港文學不可或缺的書寫題材之一,更是大小作品的搖籃。作者在城市出生、成長,有着不一樣的情意結。縱使曾經放洋海外,仍為這個孕育獨特文化的小城而魂牽夢縈。生於斯長於斯,作者透過文字為城市留下歷史印記。有的試圖突破典型化框框,有的從觀察中尋找香港的身份。不同手法呈現不同的風格,以小見大,訴說屬於大家的我城故事。同以街道作描寫對象,小思〈行街〉(組畫之一及二)的切入點、風格和也斯的〈書與街道)則不盡相同。[下期續篇將分析小思〈行街〉(組畫之一及二)]【101】


作者簡介:黎雅雯,嶺南大學社區學院副學士二年級生,主修中文傳媒寫作。下學年將升讀浸會大學創意及專業寫作文學士三年級。「創作,使我看得更多,走得更遠。」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