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一起建構以香港為本位的兒童文學世界:從《柳林中的風聲》談起

鄭子遴 | 2014-09-07 00:00:00 | 分享到

  【港人字講:鄭子遴】十多年前因為工作的關係,開始接觸兒童文學,除了兒時已經認識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以及經典的兒童小說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夏洛蒂的網》、《金銀島》外,還認識不同的圖畫書(又稱作繪本)和一些本土的兒童文學,如何紫、宋貽瑞、韋婭、潘金英、潘明珠、周蜜蜜等作家的作品,同時亦開始嘗試創作兒童文學,但直至幾年前才開始廣泛閱讀關於兒童文學的理論專書,發現西方、中國大陸以至台灣均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唯獨香港尚待發展,筆者經驗尚淺,無意在這裡班門弄斧,只想透過最近閱讀的一本兒童小說,來淺談自己對香港兒童文學的一點看法,祈能收拋磚引玉之效。這本小說的名字是《柳林中的風聲》。

  《柳林中的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是英國小說家肯尼思.格拉姆的代表作,也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1908年出版,超過100年的歷史,至今仍受人尊敬和愛戴。

  這小說是講述幾個住在柳林裡的好朋友的故事。他們分別是鼴鼠、水鼠、獾和蛤蟆。其中尤以蛤蟆最為難搞,因為他好勝、驕傲、衝動、倔強,而且又愛開快車,所以常常弄得滿城風雨,更讓他的幾位朋友頭痛不已。(據聞蛤蟆是以作者兒子為原型的。)

  這本書中講述的友情真摯感人,而且幾位主角又經歷不同的冒險之旅,不論男孩和女孩都會聽得津津有味,但我覺得更有趣的,是書中無論角色設定,或者是情節的舖陳,都是以成人世界為藍本的。例如蛤蟆先生住在豪宅,是愛抽菸開快車的蘇豪一族,他不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而且更遭遇犯法、被捕、入獄、逃獄等事情,簡直就像黑幫電影般呈現在讀者面前,可是作者寫來一點也不暴力和黑暗,反而許多場面既令人對蛤蟆又愛又恨;他們一群柳林的動物都過著人一般的生活,而且他們能跟人類溝通而人類不會覺得匪夷所思。這是創作兒童文學的重要法則,就是現實跟想像要存留曖昧的界線,因為未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世界的確能讓現實與想像共存。最後黃鼠狼對蛤蟆先生所住的蛤蟆大廈「鵲巢鳩佔」,更向蛤蟆先生亂鎗掃射,更使人如觀看警匪或西部牛仔電影般刺激。

  小說裡對大自然的描寫亦是另一特點,作者在第一章這樣描寫河岸的風景:「他(鼴鼠)這輩子從來沒見過河——細長、彎曲的河,就好像是一個體型龐大的動物一 樣,不停的追著,跑著,嘻嘻哈哈的笑著。一會兒,它咯咯一笑,一把抓住了一樣東西,接著又哈哈一笑,放開了那一樣東西,再撲向其他的玩伴。被它抓住的,搖著身子,剛剛掙脫,立刻又被它追上,抓住了。眼前盡是搖晃和閃動,閃閃的、亮亮晃晃的粼粼光影,匆促的、盤旋迴轉的水波和嘩嘩的水聲。」作者不是單純的描景,而是以小孩子充滿好奇心的眼光,去捕捉景物的特性和變化,須知道鼴鼠是挖土的動物,對於河水裡的一切,他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好奇心。作者並不是隨隨便便的寫一些描繪景物的情節,而是把景物納入到角色的視野和心情裡,角色和環境融為一體,從而把故事情節娓娓道來,效果就好像欣賞電影一樣。

  我閱讀這本小說是台灣譯本,而小說本身的場景是二十世紀初英國田野。更傳奇的是,這小說自被羅斯福總統賞識後,旋即成為暢銷書。據說這小說也是《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最喜歡的文學作品。台灣譯本、英國田野的場景、得到總統的賞識這三件事說明了甚麼呢,我認為香港同樣需要多翻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誠然,相較於台灣與中國大陸,香港著實很少翻譯好的兒童文學作品,除了《柳林中的風聲》外,一些經典的作品如《愛麗絲夢遊仙境》或者比較現代的作品如《愛德華的神奇旅行》(因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而熱賣的一本兒童小說)、《雙鼠記》,甚至家喻戶曉的《哈利波特》、《哈比人》、《魔戒》、《納尼亞傳奇》等,都只有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翻譯,而外國的兒童文學研究書籍如《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兒童文學導論》(Introducing Children’s Literature)等,亦大多由中、台兩地翻譯及出版,香港則付諸闕如。這當然牽涉很多實際的客觀原因,不過香港本土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專書如何紫的《何紫談兒童文學》、嚴吳麗嬋的《兒童文學與教育》,或霍玉英主編的《兒童文學賞析集》等作品亦不太多,但這是值得推動更多的本土研究。翻查多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的資料,未發現有對香港兒童文學方面的討論,更覺得有需要注視這一塊文學土壤的耕耘。

  在推動香港兒童文學方面,我特別強調是文本,而不是電影或者動畫的推動,因為語言文字的力量是內化而深入的,兒童需要學會享受從文字而來的樂趣,受到這樣的薰陶,才能為兒童文學的發展打好根基;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繼續有更多本土的兒童文學作家,創作更多優質而且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我這樣說並不表示香港沒有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事實上,我在文章的開首已列舉一些陪伴不少兒童成長的作家前輩,然而薪火須相傳,每個時代總要有不同的人寫屬於該時代的作品,如二十世紀初有肯尼思.格拉姆,廿一世紀則有J.K.羅琳。現時我們提及的香港兒童文學作家,絕大部分生於二十世紀上半葉,下半葉後的真的不多,當中畢華流、君比、馬翠蘿等顯然是十分出色的,然而再從更年青的作家群中,就較難尋找專門寫兒童(或少年)文學的人了。可洛(梁偉洛)曾出版兒童文學作品,但數量不多,作家數量少,反映作品種類亦少,大多圍繞校園生活,梁科慶的《Q版特攻》系列已是異數。反觀中、台兩地,出版種類則顯得百花齊放,校園生活有之,童話、科幻、鬼怪等故事亦有之,甚至兒童詩亦有出版的空間。我相信香港的孩童跟中、台兩地的都同樣需要不同文學類型的作品,來豐富他們的生命,因此,我祈盼政府能多加推廣本土的兒童文學,以教育為本外,還需要以兒童為本的策略,因為兒童文學本身富遊戲性,而遊戲對兒童而言就是一種任務,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中,提出遊戲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時,他才遊戲,也只有當遊戲時,他才完全是人。因此,推廣兒童文學亦需要從藝術、遊戲的角度入手,才能更好的幫助兒童成長。

  如果香港仍有大部分的兒童從未讀過《柳林中的風聲》,可能他們同樣未曾讀過金斯萊的《水孩子》、拉格洛芙的《騎鵝歷險記》和林格倫的《長襪皮皮》等經典作品。香港的兒童文學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亦需要更多願意為孩子無私付出的成人,為他們創作、翻譯和介紹更多好的作品。台灣著名兒童文學家林良曾提出「認養兒童文學」的建議,他說:「兒童文學與其他的文學、藝術一樣,出生時都是孤兒,有人認養才能順利成長。認養兒童文學有三方面的人才:兒童文學作家提筆寫作的時候,已經認養了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推廣者將兒童文學作品向老師、家長、兒童推銷,鼓勵他們欣賞兒童文學的時候,他已經認養了兒童文學;學院的研究者以兒童文學為研究對象,對它進行研究的時候,他也已經認養了兒童文學。三方面的人才共同認養了兒童文學,等於為兒童文學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林良,《更廣大的世界》,2012年,頁279-280。)香港的兒童文學同樣需要被認養、撫養至長大成人,實在需要從事兒童文學工作者憑藉篳路藍縷的精神。【101】


作者簡介:
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中文系,第38~39屆青年文學獎兒童文學公開組冠軍,巧.克.力網上學習平台駐場作家。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