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讀葉靈鳳《香海浮沉錄》的一點思考

鍾小龍 | 2014-11-16 00:00:00 | 分享到

  【港人字講:鍾小龍】香港的歷史研究是一門顯學,回歸前後不少香港及內地學者都投入這方面的學術研究。當中要是對香港歷史研究而又寫下大量著作的,不能不說葉靈鳳。「葉靈鳳香港史系列」的散文著作,是研究香港歷史重要的掌故資料。劉潤和先生指出,《香海浮沉錄》一書收錄的三十五篇文章,圍繞香港早期政治法制的歷史而開展,涉及的時間相當長遠,由香港開埠到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交替的時期。《香海浮沉錄》一書,是葉靈鳳考究香港早期的政制「浮沉」,政制沿革而寫下的考證文字,而重要的是作者透過早期的中英文材料、報章、政府文獻及其他歷史著作,對當中的政制發展作出梳理及考證,力求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誠言,這種嚴格的考證功夫為保存歷史的真實痕跡,對於還原真相是相當重要的步驟,亦有自身的書寫目的。這本書是對政制的考證文字,當中涉及的政制層面相當廣泛,如說早年香港刑罰制度沿革的有〈早年香港刑罰雜談〉、〈香港執行死刑沿革〉及〈香港笞刑史話〉,講述刑罰如「打籐(Flogging)」的由來、刑具使用、被笞的反應及行刑地點等,透過刑罰揭示英治下的黑暗一面;當時香港的司法制度有別於清廷的司法制度,英治法院審訊涉案人士需按聖經宣誓,〈早年法庭上的古怪宣誓方法〉一文,記錄當時中國人在法庭上的古怪宣誓的趣聞,以及何時廢除這些古怪的宣誓儀式;〈早年的法庭通譯〉一文,作者引用一八四五年版本的《中國文庫》資料,用當時的文獻證實昔日香港高等法院(俗稱大葛)推行新措施時,外界對「忠實翻譯」的重視;〈陪審員制度〉一文早期陪審員是一件不討好的苦差,甚至觸法被罰五百大元的趣事;〈麥當勞的開賭先例〉、〈開賭助餉的防務館風光〉二文是香港早期的賭博議題的重要資料;早期的海盜問題如〈長洲警署劫案〉,〈預防海盜和歧視中國搭客〉一文更牽涉歧視的問題;除此之外,執法官、公務員、軍警、海陸軍人、驗屍官以及民間的「三合會」等不同政治架構也是葉靈鳳的書寫範疇,透過考證不同群體與機構的關係、與案件的互動揭露早期司法機構的條文漏洞、社會矛盾等社會議題,作家憂慮這些歷史痕跡會失去,所以梳理文獻整理屬於他的「香港政制記錄」。

  其次,不要以為關於歷史系列的研究必然是一種「硬性書寫」,透過「硬繃繃」的「死文字」呈現歷史現象為書寫的目的,而重要的是葉靈鳳不僅是歷史學家,更身為作家,他的文字讀起上來並不會覺得沉悶,滋味盎然。如〈包庇私賭的大賄賂案〉一文,作家就用廣東話「冚檔」一詞,生動地交代一八九七年,警方掃蕩岑某在上環華里東街一帶賭檔的情況;又用「籠裹雞」內訌,揭發當年這樁由岑某賄賂警方及其他大機構的賄賂案,雖然是歷史著作,也足見文字的活潑,香港人讀起上來,必定會心一笑;〈高等法院舊聞〉一文,作者根據《香港法院史》一八七三年的資料,記錄「一個藝高人膽大」的竊賊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扛了一張竹梯」,盜賊進入法院偷壁上大鐘的經過。由此可見,作家的歷史書寫有別於其他歷史著作,純粹的資料性整理及「排列歷史」的方式,那是屬於一種「硬性書寫」,相反作家透過運用相對「軟性」的文字,作為書寫策略來寫嚴肅的歷史話題,文章自己富有幽默性,字裡行間流露一種跳脫,又不礙於主題的表達。

  總的來說,歷史書寫其實是一種書寫策略。葉靈鳳是南來作家,居港四十多年,直至去世,也是個徹底的香港人。《香海浮沉錄》是站在香港人的目光下看香港歷史,具備特定時代意義。「浮沉」,相信又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聯繫,一九三八年戰爭爆發,作家南來,又經歷香港三年的淪陷歲月,著作的書寫目的相信有作者本身的寄意。正如絲韋先生所言,一時有一時之文,一地自然有一地的歷史掌故,作家久居香港,基於對香港的熱愛,《香海浮沉錄》大抵是葉靈鳳憂慮香港會在歷史躁動中失去原貌,最終失去根本的面貌而寫下的產物。而《香海浮沉錄》是葉靈鳳的「香港史系列」的其中一本,以法治制度的角度切入,他嘗試在香港歷史的政制裂縫中梳理歷史碎片,縫紉時代的傷口,又透過歷史考證還原真相,又揉合「軟性」的書寫筆觸,同時結合葉靈鳳的個人際遇,著作就富有深意,也構築起他心目中香港的其中一個部分。【101】

  

作者簡介:
鍾小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碩士生。喜歡簡單地活着、寫作與思考。作品散見於《聲韻詩刊》。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