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拾綴鉤沉——讀舒巷城佚文集《我們相逢,我們分別,我們長相憶》

吳廣泰 | 2015-08-24 10:31:48 | 分享到

  【港人字講:吳廣泰】《我們相逢,我們分別,我們長相憶》是舒巷城最新出版的文集,這些文章大都是未曾結集出版。從這本文集中,可以看到舒巷城創作的多樣才華和喜好,以及對文學的熱情。全書大致可分為六部分:第一是報章上的專欄文章、第二是藝評、第三是新詩作品、第四是遊記並附上速寫掃描、第五是西方小說和戲劇的翻譯,最後是舒巷城少年時的作品。從這部作品可以發現舒巷城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不論是音樂、繪畫、還是翻譯皆有出色和獨到的見解。

  這本舒巷城的文集是取名於他的一組新詩〈小流集〉的其中一首,這首詩全段是:

「我們相逢,我們分別,我們長相憶。
--我們曾同地同時為同一事物笑過哭過呢。」

  這首詩作亦可說是他的文學觀,他曾在〈放下包袱,談談自己〉一文中指出:「倘若我的一篇小說或詩,還能感動讀者的話,那是因為下筆時,其中的人或事先感動了我自己。」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舒巷城對文學的態度和看法,情感是人與人之間所共有的,透過文字感動他人,因為大家所抒發的情感是一致,這亦是文學能感動人的地方。舒巷城的作品接近生活,他在專欄上所發表的文章(即書中的第一部分)大都與生活有關,如在〈都市病〉一文指出香港人的生活過於緊張往往演變成神經衰弱,生活緊張的原因是因為香港急速的生活節奏,很易把人迫瘋,這種特寫城市的「新感性」很真實,而且亦令居住在城市的我們很有共鳴,從舒巷城的作品會發現他熱愛生活。

  最後的部分是舒巷城早年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創作於二次世界大戰前,亦是他年少之作,它們大都是在《立報•言林》上發表(還有一些是在《申報》),署名王烙。現在想看這些戰前報紙實不容易,公共圖書館選亦沒有收藏,如要查看只可到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了。這些埋藏在歷史深處的文稿,終於重建天日實在令人欣慰。我覺得考掘佚文亦是研究香港文學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有很多作家的作品就像舒巷城的作品一樣,仍然待「有緣人」發掘,因為這些作品很多已埋沒在歷史洪流之中,但仍然是「有跡可尋」;亦有一些是整個發表園地消失了,這亦是十分常見,香港文學往往是依附在報刊雜誌上,當這些報刊停刊後,而又沒有為它們存底,文學作品亦隨這些報刊一起在世界上消失,如《晶報》,這是令文學研究者最痛心的。香港文學的發掘與整理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雖然已經有不少學者努力,但仍有很多作家和作品有待我們發現,只要是熱愛香港文學的朋友,亦可盡一分力守護和發掘這些「寶物」。

  在現今這個凡事講求效率和功利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見疏離,但我相信文學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方法,因為文學是不分「老、中、幼」。我從文字中認識了舒巷城,被他的作品所感動,雖然時代會變,但情感是不變的,因為我相信現在還是個「文學能感動人的時代」【101】

個人簡介
吳廣泰,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畢業生,鑪峰雅集會員、香港文學評論會會員。主要研究範疇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及香港文學,現為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導師。評論文章散見於《城市文藝》、《香港文學》及《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等。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