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光影尋寶 文藝風流 評《理性的遊藝——從卡夫卡談起》

曾卓然 | 2015-09-07 10:15:09 | 分享到

  【港人字講:曾卓然】為什麼要讀經典呢?於我是因為賭氣。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調侃說「『經典之作』是人人皆稱讚卻不願去讀的書。」我讀書的時候看到這句話,就想看看所謂的文學經典是不是真那麼倒胃口,真沒人願意看。既然是不好看的書,為什麼又受到大家盛讚呢?

  不過賭氣之為動力,還是不足夠,我讀經典真正的原因,是逃避。

  大學時讀的是中文,在追讀李歐梵的文集時看到他一個有趣的說法:「我就覺得中國的世界太小,那就逃,逃到外國的世界。外國的世界是什麼,就是翻譯小說,就是電影,這很自然。」為了賭氣看別人不看的書,為了不想千篇一律而逃去看翻譯小說和電影。那時候自我感覺良好,說這是「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所以,當閱讀黃淑嫻的《理性的遊藝——從卡夫卡談起》時,我能感受到那種追尋更廣闊世界的精神;如同李歐梵一般,以「逃避」為進取。理性的游藝共分兩輯,一輯為文學旅遊,主要談到眾多出色的世界文學作品和文學地景,談到卡夫卡、茨威格、哈謝克、德國女作家波馮與石黑一雄,也談到朱自清、劉以鬯與黃春明的作品。另有三篇也斯專論,分別寫出其散文、小說與其編輯視野。第二輯為「電影散文」,評說中外出色的電影作品和有關電影改編的種種話題。當中的涉獵面相當豐富,既有合時的上映電影評論,亦有舊電影的重新發現,如五十年代程剛編劇的粵語電影,德國導演茂瑙的經典默片作品,及中港台日韓的電影評論。相對第一輯為經典文學尋找新閱讀角度,這一輯的文章更有沙裡挑金找出好電影選評的態度。

  此書是一本「小書」,厚度與重量適中,捧在手裡很舒服,但如同所有「大家小書」,當中的話題豐富有趣而有深度。書名副題「從卡夫卡談起」,書中的壓卷之作就是寫到卡夫卡。我們一般視卡夫卡為當代經典雖然他的創作年期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但對於世界文學已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哈洛卜倫的《西方正典》,就把卡夫卡置於西方文學經典之林中,又例如米蘭昆得拉的重要文論《被背叛的遺囑》就以評論卡夫卡為全書的重心,書名所指的就是卡夫卡的故事。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如殘雪、馬原、王安憶等都在他們的文學評論中提到卡夫卡的重要性。不過,香港閱讀並書寫卡夫卡,或世界文學經典的書,則相對地少。或因為香港和其他華文世界不同,大學通常把世界文學置入比較文學此一學科,而比較文學又以英語為主罷。大學以外對世界文學與經典的閱讀還是不見持續。也許正因這種文學空間的不足,作為一般讀者,難以接近世界文學經典,在香港閱讀卡夫卡必然處於一種邊緣狀態當中,黃淑嫻在書序中說及「遊牧民族式出版」,文章「在稀薄的氧氣中漸漸忘記和遺失」,可想不是隨性的感慨,而更可能是抱有多年的嘗試和努力在其中的「吶喊」。

  對真正閱讀卡夫卡的讀者來說,要找到新的角度並不容易,而在〈卡夫卡與布拉格〉一文中,作者卻有不少有趣甚至重要的新發現。當我們閱讀卡夫卡時,很多論者都會集中討論其作品深沉的主題,或是小說中種種突出的意象,或是當中主角面臨的荒謬而帶有存在主義意味的狀況。而本文則從作家自身出發了解他的作品,與一本傳記資料不同,開首即言明「最抽象的作家都有自己最日常的生活」,通過一次到布拉格的文學旅遊為起點,集中寫卡夫卡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作者寫到卡夫卡的職場生活,原來是相當成功的,在退休前已經是保險公司的秘書長。我們在文中看到卡夫卡的生活的一面,他辦公室中仔細的圖表和文件,和作家身份給我們的印象截然不同。但我們在小說與現實的兩個卡夫卡中,仍可以看到那同樣的壓抑的內核在其中。本文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卡夫卡的衣著。照片中的卡夫卡,總是穿著一套整齊的西裝,並不會覺得他有多愛打扮,但原來卡夫卡非常重視自己的衣著!他一方面找一流的師傅訂製服裝,保證自己穿得出眾,同一時間,因為猶太人傳統節省為美德,又有壓抑自己不能穿得顯眼。上面提到的職場與個性、時尚與傳統的矛盾,似乎更能幫我們了解卡夫卡作品所塑造的那個世界。

  另一篇文章〈研究對創作的啟發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的言情與說愛〉認為也斯把對粵語電影的研究和愛好也溶入到他的創作當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中有不少愛情故事,當中的情感書寫,黃淑嫻提供了一個閱讀也斯的角度:「在〈尋路在京都〉一文,我們可以看到也斯在舒緩的文字中,通過虛構的人物,向讀者表達他對人世間感情的看法,我認為他是受到香港五、六0年代香港通俗文藝和電影的影響。」更可看到也斯創作的全面。

  這本文集的封面非常漂亮,是一本很適合在旅途中閱讀的書,最後一個小瑕疵是其中一篇文章〈誰願意為頹廢男犧牲〉並沒有收在目錄當中,希望再版時會作出修訂。【101】

作者簡介
曾卓然,嶺南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大專講師,香港文學評論學會副主席。編彙《也斯的散文藝術》;另有評論收入《讀書有時──香港文學書評精選》、《香港文學 的傳承與轉化》、《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電影中的香港故事》、《西新界故事》。為澳門中國哲學會、中國近代史學會、爐峯雅集成員。曾擔任香港電台「古 今風雲人物」及「好孩子星期天——時空遊歷團」節目主持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