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特輯:書展中的香港文學】怎樣的書,如何的展

方太初 | 2015-10-05 08:26:38 | 分享到

   【港人字講:方太初】答應寫香港書展的文章,心裡卻知道要寫的,其實是香港書店與出版業環環相扣的故事,書展是其中一種體現了此城對書業態度的活動。這邊廂看見1958年開業至今、祖傳三代的精神書局西環店將於下月結業,那邊廂又讀到根據美國出版協會統計,今年1至5月,電子書銷售整體下跌了10%,紙本書仍有其市場。不是仍有,而是市場很大,2014年,美國圖書業利潤總額為154.3億美元,中國利潤總額為1563.7億元--圖書業可以說是很重要的文化產業,全球每個城市每年都舉辦書展,那是一地軟實力的宣示,一如電影節、藝術節等等。

  然而,一種產業到底要如何去發展,將書展做到散貨的街市般,只著眼於入場人數與即時的銷售量,就是成功嗎?還是另一種愚蠢,香港書展被譽為亞洲最大圖書展,當有說今年中國兩家最大出版商沒來參展的原因,是香港書展傾向於向客戶賣書,而非版權交易(這牽涉到怎樣將一地的出版物推廣給世界),當同樣鄰近的台北國際書展因為糅合版權交易與書籍銷售兩種方向,成為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之國際級圖書專業展覽,我們是否該反思,所謂香港書展作為亞洲最大圖書展的「大」——人數之眾、銷售之多——是否長遠對香港圖書業有利?

書展設計提案

  香港書展真的是很弔詭的事情:每到書展都有很多平時不看書的朋友會邀我去書展,於他們有種趁墟的感覺,倒是身邊的寫作朋友,往往是因為工作或自己有講座才去書展,為甚麼一個與書有關的展,與書相關的人卻大多覺得沒有意思?甚至直接點說,覺得悶死了。

  好,要拆解香港書展面對的問題,不如先從「悶」入手。看到2015臺北設計城市展有一個活動是《海選!!100個社會設計提案》,由市民上載社會設計提案,雖然最後這些提案未必真的會實行,但有時還真能帶來不少新想法呢。忽發奇想,如果我們可以有《海選!!N個香港書展提案》會是怎樣?於是向身邊朋友廣發英雄帖,問他們書展到底有甚麼做得不好,也問他們說若書展任他們搞,會是怎麼搞法?以下是一些朋友的想法:

  Nico:「我想像會是一個電影節藝術節的東西,當然現在的書展是出版社的散貨場,很肉酸,無論BOOTH做得多靚都沒用,主角應該回歸書與文學,是書與文學。就如同電影節,不同的電影公司可以提交電影參展,每個出版社都可以提交新書參展,而且不是一本書,可以是一個種類的書,只帶這些書來參展,是比賽的地方,又會有獎頒給出版社,比如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就是給最好的電影。甚至可以細分文學性、設計性,可以有不同的獎,這樣可以培養這個城市的文學氣氛、閱讀氣氛。這是完全撇除商業的考慮,當然現在書展會想有多些作家和學者講講座,本意是好,但毫無主題性,又或有主題,但根本沒有人知道,這可參考BODW或Ted的形式,真的是forum來的。法蘭克福書展的主題的是很清晰的,貿發局為書展設的主題則跟整個活動沒甚麼關係的。如果你是尊重這件事的,那麼就會隆重其事,做出來是不會差的。問題是不尊重這件事,覺得文學與書也很賤,為甚麼這麼多種藝術形式,電影可以拿這麼多資源去做,但文學不可以?這不是個人喜好的問題,文學本質上也是藝術,為甚麼大家眼光如此看。

  事實上香港很細,每一間出版社都擔當一種角色,是很不健全的出版社,比如說出開食譜的就只出食譜,出文史哲就只出版文史哲,在外國一間健全的出版社已包含了香港很多間出版社會出的書種。香港出版社既然有這種奇怪的特質,是否可以用來營造其個性?但現在大家在書展的個性都很不清晰,我在A灘位買到的書跟我在B灘位買到的沒有分別。那我選在B攤位買,原因可能只是便宜了兩蚊,這是痴線的,很沒趣的事情。」

  Dominica:「若可以任我搞,我會由本土文化著眼,重新梳理香港文學,但不是以chronological方式,而是從主題入手,比如說今年講歌詞,那不只是與填詞人有關,也與社會氣候、流行文化有關,也可以延伸去談當時的香港文學。流行文化、文學、社會本身就互相intertextual,這樣牽埗的範圍就會大很多。現在變了常常都只是做回顧。我覺得年度作家可以有,但不需要強求,主要是可以扣連落去市民日常生活。現在講座門外賣的,最多只有作者的作品﹐而沒有相關的書。因為每年都是平價書/旅遊書散貨場, 似街市多過書展, 年年都是同一批作家出一樣的書。應該用不同題材去分區域,不要再有那麼多100蚊8本的檔攤。」

  Karina:「書展悶,因為只是個散貨特賣場,人多得像旺角。要改善,應該令來看展的人有多些機會遇上有趣的書或人,重點也許是該由懂書的人來主辦或策劃吧。比如說可參考台灣的例子:某年路過台北紀州庵,看了一個以台灣城市書寫為題的小書展,印象頗深是因為策展人細心地舖陳了幾十年間與此主題有關之書。在展品中看到不同年代的作者,又看到城市特色。」

  Tung:「書展其實是為了甚麼?是不是就只是發表新書?所以那些大出版社攤位買的都是一樣的書?我想看的是每個攤位也有其獨特的書。這才是令香港書展悶的原因。我覺得書展還有另一個角色,是book buyer。但香港書展不會見到太多外文書。書展幾年前擴充,第一次叫其他外文出版社之類參展,雖然不算多,但也會有一一些平時書店見不到的得意的書。而香港的出版社其實根本就不見得有幾concern去發掘及引入其他地方的有趣出版物。當然又是錢的問題。另外,也可以說是策展的問題,現在書展的格局是簡體字書一邊,然後主流的東西一邊,有個青少年的館等,但為甚麼一定要這樣劃分呢?可不可以像Muji bookstore那樣做呢?例如科技是一個區、綠色生活是一個區、神秘學又是一個區的,我印象中有些外國書展在參展商攤位以外是會有主題展覽的,比如法蘭克福書展。香港不是沒有主題,但那種主題是標題式的,找一個年度作家,然後擺放他的書,幾個講者講下分享下,完。可不可以多些跨界的東西,那些跨界的東西甚至不需要很著名的,例如哪個作家在某經典作品中不斷以時鐘做主題,那就叫很多小朋友一起畫一些鐘之類的都可以,但現在香港書展是不可能有這些。」

  Vic Kee:「我去書展都是去聽講座,聽完就走因為講座跟書展是在不同的地方,我會聽全日講座,但不會行書展。台灣書展的講座都是在展場內,所以怎樣都會逛下。」

  Natalie:「書展之所以悶,是因為幾乎個個攤位都推新書、銷書、攪簽名會等等,做一模一樣的事。雜誌攤位更差,擺明送大禮吸納新客戶。而且大部份入場的不是有工作在身就是抱著買平書的心態入場,會討論書的人真是很少。至少應該在會場內要有似樣的對談會或者有關書籍或作者的延伸活動。如果有寫食的作者,就不如在現場有試食;與時尚相關的書不如就有styling demo。」

  Bancroft:「現在書展像市場,全是趁墟的感覺。從地鐵車出來一直逼逼逼人群,沿途都必須跟隨警察的指示,打蛇餅地進入會場。會場的劃分亦過於僵化、限制,未開始逛書展已經充分感受到累悶與失去自由的感覺。失去逛書展的慾望。若要改善,起碼不是貿發局搞吧。多些藝術對談、表演、展覽已是不錯。不要再硬性地分甚麼成人與兒童、本地與台灣大陸書的展區。以書籍主題與類型劃分更小型的展區(例如一個hall有文學歷史文化電影哲學),讓不同興趣的人更易凝聚,亦便於認識各個展區。大出版社亦不應只聚在一塊,應該打散。因為香港人逛過三中商就覺得自己是逛過書展。」

  篇幅所限,這只是其中一些回應,但已經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都指出香港書展只有檔攤售書的功能,根本沒展出書的風景。甚麼是書的風景?那大抵是書與社會變化、文化形成、生活品味之間的關係。簡單而言,你能否數出這一年香港哪間出版社有甚麼特色出版物?

  好,現在看了一些人覺得書展的重點是甚麼,不如又看看主辦方重視的究竟是甚麼?打開香港書展的官方網頁,裡邊有一連結是「書展回顧」,裡邊詳列從1990年首屆書展至今的每年大事,1990年只有兩行:「首屆書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二樓舉行,展期4天,免費入場。」「參展商共149家,入場人數20萬。」再逐年細看下去大事都是票價提高若干,展期與開放時間延長多久,新增多少展廳、憑票尾可用10元換取成人票、增設5元優惠券,而增設會場銀行服務,由永隆銀行提供服務也是2000年大事……我會知道1993年「熱情觀眾踴躍入場,引致售票處旁之玻璃被迫至爆裂,兩名入場人士受輕場入院」,但不知道那一年香港有甚麼特別的出版物,有甚麼本地作家在那一年備受關注,又或香港書展將那些本地出版物與作家介給比世界。一直到1997年,才看到「增設『國際版權交易會』及『亞洲出版研討會』」一條稍微與業界相關的內容。2004年有首設「國際文化村」,以書藉推廣文化;2005年有首次邀請兩岸三地作家於書展開講;2006年,邀請金庸及倪匡出席,直接與讀者會面,這一條之下是「『兒童天地——名人講故事』亦邀請到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與小朋友講故事」……

悶悶悶悶悶悶

  列舉了這麼多,想說的是,如果你想藉20年香港書展去明白香港圖書業是完全不可能的,那就不禁想,每年來香港書展的遊客,買回一堆書後,他們對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恐收只是有浮光掠影的感受而已。香港書展主辦商香港貿發局對書展的著眼點,與前文所述的「香港書展提案」一眾朋友所提出的意見,幾乎沒有任何交滙處。但這不能怪主辦單位呀,總有人跳出來說,因為名稱早告訴你了,那只是貿易發展局,而不是推動文化的機樣!好,就不岔開話題談香港是否需要文化局。主辦單位要是只讓貿易及其數字,從有關數據顯示,大概已可知悉圖書業是大商機,乃至這個城市的軟實力--書展表面銷售數字與入場數字都似乎非常理想,但香港圖書業作為創意產業正因為這種即時對數字的追求,已變得愈來愈單一,愈來愈沒有特色了。獨立出版與各種小發行商無論在實際的書展會場還是無形的市場中,無疑都被逼到看不見的角落了。

  書展時到不同攤位探望朋友,與一家本地入口台版書的發行商傾談,他告知今次書展後,將停止發行業務,貨倉裡的書全部退回台灣。他說,近年來有數家小發行商倒閉,原因是連鎖書店不跟他們拿書,或每本書只入一次,也只是入很小的數量;問他是那些書不夠好嗎?他說不是,連鎖書店有自己的出版社,同集團的大型發行商每月都有新書出版,連鎖書店根本不愁沒有新書。這樣下去,小發行商就只好關閉,接續的影響是又少了一家發行商入口台灣書籍,當書業愈來愈少發行商,書種就會愈來愈少,而所有出版社只能跟隨大發行商的遊戲玩下去,或乾脆倒閉,如此故事,無論對獨立書店或個體出版社,都並非好事。

  獨立書店或個體出版社似邊緣化,是書業的大趨勢,恰如他們在書展中的角色。發行商朋友告知,參展商揀選攤檔位置是有次序的,租用較多攤位的連鎖集團有優先選擇權,然後才輪到中小企業;他亦指給我看,有些參展商租用多個攤位,再將其中一些攤位分租給其他單位,所以入場者可能會發現,攤位上的參展商名字(那是貿發局的規格)與在該位置上的出版商不符。若是這樣,那就明白了,為何書展區域分類如此僵化,因為數量已決定一切。

  如果把書展中這種悶的感覺延伸出去,不難發現此城有關出版的文化有一明顯持色,從書展、出版社到連鎖書店,都只得一個「悶」字,然而,是否真的只能這樣「悶」呢?「悶」還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整個城市的書業可以如此單一的「悶」,其實也是不簡單呀。要有多大的力量才使所有事情偏向某一方?

  如果要問我往年到香港書展去,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攤位?我只好坦白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有的,但卻非香港參展商的展位,而是上年來香港書展參展的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裡邊只出售小量的書,其中一堵牆則展出了有關台灣在地文化的書,供人在場內閱讀,還有台灣作者在裡邊跟你談話,分享。話說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於2013年3月,因為當時台灣的文化部想為獨立書店做一些事,但不了解業界的運作,由是經營獨立書店的人就想,真的要做,就不如就由業內人士來做。據廖英良分享所言,他們接下去會建立資源共享平台,由訓練店員、分享營銷手法,乃至幫助有心人開店,都在他們的構想範圍之內;後來又在其他場合,聽到台灣獨立出版人都在苦思,如何與獨立書店結成物流網,擺脫「發行霸權」的鉗制。

  但這樣的故事似乎離香港太遠了,還是我們在日益沉悶中失卻想像力?大家不妨想想文首有關「香港書展提案」的各種想法是否真的不可行(請自行添加你們自己的提案),比如在書展中加添書籍獎項,就算不特意加添,只與現有的合作也能幫大忙了。比如說,和香港文學出版中最高榮譽的獎項「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合作,就在書展首天公佈得獎名單與進行頒獎禮。值得留意的是雙年獎裡很多得獎書籍都是由獨立出版社出版的,比如上一屆得獎作品《蝦子香》、《香港歌詞八十談》乃由滙智出版、《只道尋常》、《細說:梁品亮小說集》由川漓社出版、《而我們行走》由文化工房出版,再看之前數屆,還有廿九幾、東岸、麥穗等等小出版社,不能不數的是出版極多好書的青文書屋,但極度諷刺的是,當中很多由小型出版社出版的得獎書在連鎖書店裡都找不到。

  若香港書展能結合「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或任何其他書業獎項,至少也讓大眾知道香港在過去一年香港到底有甚麼好書推出,這些書的價值是有多高。小出版社亦籍此為眾所知,以其出版物的質素高低,決定曝光率,而非以大手筆租用多少攤檔決定一本書的命運。

  世界各地的書展很多都有特色,唯獨香港,除了說它吸納了100萬觀眾入場,我實在沒有別的可以再說了。真的,別讓世界從書展中,看見我們在日益沉悶中失卻想像力。【101】

作者簡介:
方太初,新作《浮世物哀》及《另一處所在》即將出版。

  編者按:「書展中的香港文學」特輯第三篇文章,是由近年急速冒起的作家方太初撰寫的〈怎樣的書,如何的展〉。方太初的文章,給人一種對世事了解透切,卻又處處留戀的感覺,這篇評書展的文章,方太初從幾個不同的角度,説出了香港書展的限制,再帶出書展的其他可能性的反思,心底裹仍留戀這個日益沉悶的城市。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