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字講

本欄園地公開,歡迎投稿。每篇字數為1000至1500字。內容有關香港文學的評論、論述,評論對象除了香港文學的出版或發表的作品,也可包括文學網絡、活動、獎評、現象或個別最近而具爭議或討論性的作品。不接受出版推介宣傳、攻擊。來稿請連同姓名(收取稿費戶名)、發表筆名(如適用)、聯絡地址及電話、50-100字作者簡介及近照一張。投稿請電郵至HKLitCritics@gmail.com。如撰寫書評,請附封面jpeg 300 dpi圖像。一經上載發表,將獲發薄酬。人手所限,恕不設退稿,倘兩個月內不獲通知,請自行處理。

以福柯視域論析劉以鬯《天堂與地獄》──金錢與批判的關係

張燕珠 | 2015-10-12 11:38:29 | 分享到

   【港人字講:張燕珠】劉以鬯(1918-)於1948-1951年寫成了《天堂與地獄》一書(註1),收錄23篇短篇小說,是當時香港低下階層市民的生活寫照,例如工頭老張、賣淫婦黃麗芳、舞女陳雪梅、賭客令狐屏等處於社會邊緣的小人物。本文試圖突破一貫以技巧作切入點分析劉以鬯短篇小說的方法,轉換視角,以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批判思維為切入,論析其小說思想內容如何以金錢帶出人性與社會的批判精神。

  福柯曾在1978年在索邦發表〈甚麼是批判?〉的演講(註2),回應伊曼紐爾‧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1784年提出的啟蒙觀點。福柯指出批判與啟蒙的關係,是對知識所要說的內容,或者說「『服從』將以自主體性本身為基礎」,故需從知識的角度提出啟蒙,提出權力、真理和分析主體之間的關係,就是要擺脫知識在現代科學構成時期的歷史命運,那種知識必然會與權力生聯繫。福柯強調人們必須以批判的態度去看待批判,把啟蒙的演進過程看成是批判的一部分,好讓知識可以產生出一個恰當的觀念,企圖間接處理權力和事件化的問題,因此啟蒙就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可稱之為「批判的態度」。

  〈天堂與地獄〉講述「我」是一隻「蒼蠅」,在「大頭蒼蠅」的帶領下,嘗試尋找「乾淨的地方」,看看人間「天堂」。小白臉從徐娘手袋裡哄走了六張五百元大鈔,徐娘走了,小白臉轉身將它塞在年紀輕輕的媚媚手上,十分鐘後,媚媚將六張五百元大鈔交給大胖子,大胖子冷不勝防此時見到妻子徐娘,只好謊稱媚媚是洋行經理的太太,他有一筆買賣要請媚媚幫忙,「走內線」,最後無奈地交給徐娘三千塊錢求恕。「我」看到一幕幕男人、女人和金錢的轉換,嘲諷「這『天堂』裡的『人』,外表乾淨,心裡比垃圾還齷齪」,「我」寧願回到垃圾桶過「地獄」的日子,也不願在「天堂」多留一刻。

  劉以鬯借「蒼蠅」連結金錢轉手的過程,徐娘——小白臉——媚媚——大胖子——徐娘,使人性陰暗面得以產生、延續和重現,套用上文福柯的講法,這就是一種「批判的態度」。故事人物以自己有限的「知識」作界面,將三千塊錢交了出去,間接地處理權力問題,向對方展示自己可以隨意挪動那三千塊錢的權力,引發知識與權力的互動關係。這種關係激發了「我」以批判的態度去批判人性,可以說,「我」把曾經嚮往過的「天堂」剖開成「地獄」的一部分,金錢在當中發揮了一個合理的轉手途徑,逐漸成為活在「天堂」的真理。金錢的轉手因人性的「知識」而產生和流通,人們自以為是可以利用「權力」,從中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想不到已成為別人虎視眈眈的對象,在「天堂」裡,一直延續騙人與被騙的循環往返。而「我」將人性的陰暗面重現出來,批判沒有所謂的「天堂」或「地獄」,兩者之差只是一個面對它的態度問題而已。

  在《天堂與地獄》一書裡,同樣以金錢圍繞故事人物和情節,展開批判社會和人性上的陰暗面有〈賣淫婦〉及〈花魂〉。〈賣淫婦〉概述賣淫婦黃麗芳因要掙錢救吐血的媽媽,反而操勞過度自己先行吐血而死。丈夫在梁醫生趕到他家看病時,陰差陽錯打暈了梁醫生並搶去他口袋裡「一百二十塊錢」,致妻子失救而死。金錢昧著人性尊嚴和人的存在,黃麗芳沒錢救母只好出賣自己的肉體,結果救母不成反而累得自己吐血身亡;丈夫沒錢養家只好叫妻子去賣淫,也沒錢救妻只好去打劫搶錢,結果養家及救妻不成反而連累妻子吐血及失救而死,自己也犯了罪。劉以鬯將金錢發展成批判社會的一部分,主角以自己的認知處理自身的難處,黃麗芳與丈夫分別以肉體與搶劫跟金錢進行交易,結果被金錢玩弄了。〈花魂〉概述令狐屏到快活谷賭賽馬巧遇女鬼代領彩金和中了頭獎,追查之下才知道那女鬼因在馬場輸了身家而自盡。女鬼以自己的「權力」,從令狐屏身上獲得自己生前想要的東西。令狐屏以批判的態度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特別遭遇,警惕自己及時抽身回頭,否則會像女鬼一樣傾家蕩產並自盡。

  綜上所述,以福柯的批判思維作切入點,能較細緻地認識劉以鬯短篇的小說內容思想,將社會邊緣上的小人物的困境推向極點,有意無意地將金錢連繫到人性與社會的批判精神上。【101】

註1:劉以鬯:《天堂與地獄》(香港:獲益出版事業有公司,2007年)。
註2:[法]米歇爾‧福柯著,凱文‧保羅‧杰曼英譯:〈甚麼是批判〉,載[美]詹娒斯‧施密特編,徐向東、盧華萍譯:《啟蒙運動與現代性——18世紀與20世紀的對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388-402。

作者簡介:
張燕珠,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文學碩士,現為大專講師,文學博士研究生。1995至1997年間,在《年青人周報》、《華僑日報》、《突破》、《東方日報》、《明報》、《星島晚報》、《星島日報》等報刊,發表散文、小說、隨筆及影評逾50篇。曾獲《首屆城大文學創作獎》小說組優異獎。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版權法及免責聲明 | 採訪邀請 | 廣告查詢

Copyright ©2007-2020 Arts Culture (Hong Kong)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